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雁荡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雁荡山

分类:【文化精萃】

洞宫山脉分支。以瓯江为界,分南、北雁荡山。山体由流纹岩和凝灰岩组成。今游览地多在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县东北部,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057米。南雁荡山最高峰在苍南县西部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荡山次为雁湖岗,山顶有湖,秋雁归时多宿此,故名。以洞、峰、石、泉、漂和两峰对峙似门著称。全山名胜有102峰、64岩、46洞、28潭、26石、18瀑、14峰、10泉、8门等,共380多处。灵峰、灵岩、大龙湫称雁荡三绝。唐代起,已为游览胜地。公元976年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后,寺庙兴建,香客游人日增。山麓建革命烈士陵园。

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乐清县东北部,耸立于东海之滨,面积150平方公里,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主峰雁湖岗,海拔1046米,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宿,因名雁荡山。雁荡山在地质构造上属火山岩系,经不断风化,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奇峰怪石,古洞幽谷,层峦叠嶂,飞瀑流泉为雁荡自然景观的四大特色。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现划分为灵岩、灵峰、大龙湫、浙瀑、显胜门、雁湖、仙桥、羊角洞等8个景区,有大小景点530余处,其中灵峰、灵岩和大龙湫简称“二灵一龙”,是雁荡风景的精华,被称为雁荡“三绝”。大龙湫瀑布高低落差190米,为国内落差最大的瀑布。雁荡山的开发自东晋永和年间高僧诺讵那开山修筑塔院始,至唐代佛家子弟相继在雁荡上修建寺院,如今在灵峰雪洞的岩壁上还留有“开元二年太守夏启伯到山建寺”的石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考察了雁荡山,雪洞和龙鼻洞内都有摩崖纪事。宋室南渡更在雁荡山大建寺院,盛极一时。明代徐霞客三上雁荡探奇历险,曾探龙湫之源,在其游记中有详细记载。

也称北雁荡,在乐清县东北部,拔地于东海之滨,兼具山海之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雁荡山的开拓亦发端于宗教,据记载,晋永和年间(345―356年),高僧诺讵那率弟子三百至雁荡山,后在大龙湫观瀑坐化,当地山民为之建造塔院,奉为雁荡山开山之祖。到了唐代,佛教信徒开始在山上各处修建寺院,如今在灵峰雪洞的后壁还能看到“开元二年(714年)太守夏启伯到山建寺”的摩崖石刻。宋室南渡之后,更在雁荡大事兴建庭院寺宇,达官贵人辐辏而来,致使雁荡十八古刹名满天下,游人络绎不绝,极一时之盛。明、清之后,雁荡寺宇渐废,佛教名山之地位渐渐名不副实。现存寺院有灵岩寺、能仁寺、天王殿等。其中能仁寺为现存雁荡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寺中现在还保存着一口宋元钓七年(1092年)铸造的大镬,高1.4米,直径2.4米,重13500公斤,俗称“千人镬”,足见当年寺院规模之大。

著名风景胜地。在浙江东南部。分南、北两个山组: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荡山海拔1057米,在乐清县东北。由流纹岩构成,属括苍山脉。以山水奇秀闻名天下,号称东南第一山。全山东西25公里,南北18公里。主峰雁湖岗,海拔1046米。旧有湖荡,芦苇丛生,秋雁常来此栖息,故名雁荡,简称雁山。据山中石刻,唐初山中秀色已为人知,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于山中兴建18座古刹,南宋已成为游览胜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入雁荡,称赞这里“峰峰奇峭”、“雕镂百态”。金山风景区集中于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圣门五处,尤以东南部的灵峰、岩峰、大龙湫更为著名,号称雁荡三绝。大龙湫为山中瀑布之冠,高达190米,凌空泻下,有如白绢飘飞,景色四季不同,全山计有峰、岩、石、洞、瀑、泉、潭、涧等风景点达380余处。古人云:不游雁荡是虚生,诚游览胜地。解放后建革命烈士墓于山麓。此外此地特产有: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世称雁荡五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