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饼分类:【传统文化】 食品名。面饽的通称。《释名?释饮食》与《急就篇》二均说明饼是用面和水做成的。《汉书?宣帝纪》载:汉人喜食饼。《古今事物考?饮食》中载其制法与今不同:有烤、蒸、煮三种饼。烤制的称烧饼,煮制的称汤饼,蒸制的称蒸饼。《四民月令》载:蒸饼上附枣者曰枣糕。《齐民要术》载,就饼的形状而言,可分为蝎饼、髓饼、金饼、索饼。 饼的制作一般用铁锅、饼铛(音chēng,平底铁锅)或沙陶制的支炉烧、烙而成。饼类面食可分为发面饼、家常饼、脂油饼、葱油饼、烧饼、烤饼、春饼、馅饼、金裹银饼等等。发面饼,是把面发好后(发面的方法与做馒头时发面相同)切或揪剂,擀圆,直接上支炉烙成。而家常饼则不用发面,只需加水把面和得熟透,然后把面擀开,加上油、盐、卷好,切或揪剂,擀圆,上支炉烙成。20世纪60年代,粮食紧缺,白面供应不足,民间还流行吃一种白面和玉米面两掺和的饼,天津人称之为“金裹银儿饼”。制作方法是用白面剂包上玉米面剂,然后擀圆,上支炉烙成。如今,这种食物已退出天津饮食习俗的历史舞台。以前烙饼用的支炉虽然在近几年绝迹,但人们仍用铁锅或饼铛制作家常饼。 春饼,是立春时食用的节令主食品种,其制作方法独特,和面后做2个剂,擀成很薄的圆形,中间抹油后把两张饼合二为一,然后上支炉烙成。这种饼吃的时候要把两片揭开,夹上炒鸡蛋或合菜。近年来春饼已经不局限在立春时食用了,其食用的时间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油饼,是旧时汉族居民经常食用的食品,又称“脂(音zī)油饼”。制作方法是先把和好的面擀开,卷上切碎的脂油(即猪油,俗称“大油”)和葱花等,做成剂子,擀圆,然后在铁铛里用脂油慢火煎熟。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认为多食大油有损健康,此饼遂被逐渐冷落。 葱油饼不用脂油,只卷上葱花,然后在烙的时候不断地往饼上点豆油或花生油,这是旧时中下层人家改善生活时的理想食品。凡吃这类食品时,都要配以稀饭或玉米粥等。 馅饼,是一般居民经常食用的主食。制作方法为:和面做剂,擀圆后包上馅。汉族人一般以猪肉、蔬菜和馅,回族居民则采用牛、羊肉和馅,然后上铁锅用油煎熟,吃馅饼一般都配有稀饭。20世纪40年代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逢夏季,人们不愿意烧火做饭,都喜欢到街上去买馅饼,因此当时出售馅饼的小贩相当普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