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利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利坦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哲学家,公认的新托马斯主义领袖人物。出生于巴黎。1905年于巴黎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由新教改信天主教。1913年起在巴黎天主教学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5年任法国驻梵蒂冈大使。1948年起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晚年回到法国,在图卢兹修道院隐居。 马利坦青年时期曾受柏格森哲学影响,后来转向新托马斯主义的理论研究,并终生致力于传播新托马斯主义。他认为,存在分为两种。无生命的物质只是偶然的、低级的、潜在的存在,即非本体论的存在。本体论的存在是自在的、超时空的、普遍的绝对实体,即上帝。上帝创造万物,赋予万物灵魂,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根据。人的观念来自上帝的启示,人只能通过上帝赋予的理智之光进行认识,所以知识的依据和来源完全在于上帝。马利坦还提出“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一方面大力强调神权和世俗秩序的神圣化;另一方面又在强调上帝的中心地位的同时,提出尊重人性、人格和人的尊严,因为人性和人格是上帝的本质的反映,是精神性的,所以决不能受到奴役。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下层人民的拥护,加强了天主教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哲学概论》(1921)、《知识的等级》(1932)、《真正的人道主义》(1936)、《经院哲学与政治》(1940)、《人与国家》(1951)、《理性的范围》(1952)。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