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高适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景县南)人。家贫寒,无固定职业,多年浪游梁宋,混迹渔樵。天宝八年(749)年近50岁始被荐举中“有道科”,为封丘县尉,不得志而辞去。天宝十二年(753),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天宝十四年(755)返朝,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历任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使,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其诗今存200余首,或自叹遭逢不偶,或反映人民疾苦,有一定现实意义。最为出色者为其边塞诗,苍劲悲壮,感人至深。其名作有《燕歌行》、《封丘作》、《蓟门行五首》、《蓟中作》、《塞下曲》、《人日寄杜二拾遗》、《别韦参军》、《别董大》等。为盛唐边塞诗人杰出代表,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10卷。 唐诗人。字达夫,渤海蓓(今河北景县)人。其父高从文,位终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高适幼年曾随父居岭南,父死北归,家境贫困,长期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二十岁时奔长安,以期一展抱负,然失望而归,只好以务农为业。天宝三年(744)秋,李白、杜甫和高适在梁宋见面,同游单父,访古琴台,结下深厚友谊。天宝八年(749)高适始登第,任封丘县尉,次年春弃官。天宝十二年(753)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任掌书记。此时正值哥舒翰击败吐蕃,较彻底地解决了多年边患,高适情绪高昂,写诗歌颂。安史之乱时,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平永王李磷之乱。乾元元年,高适由洛入蜀,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在蜀六年,适值杜甫飘泊西南,他在生活上资助杜甫,二人诗文酬唱,交往颇密。广德元年(763)高适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他出身寒微,亲历边塞,熟悉战事与士兵,所作边塞诗富有强烈爱国精神,对民生疾苦深切同情。诗中洋溢着雄健昂扬的乐观情绪,有慷慨激昂、豪放悲壮的风格。语言质朴刚健、流畅自然。《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和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为人为诗积极奋发,所以史家评他:“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旧唐书》本传)旧唐书有传。有《高常侍集》。 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人。少家贫,不事生业。客于梁、宋,以求乞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于进。适年过50,始留意于诗,一学即工,以气质自高。当过汴州,与李白、杜甫结交。宋州刺史张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