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鲁两国时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鲁两国时期

分类:【地域文化】

齐、鲁两国,是齐鲁地域和齐鲁地域文化命名的依据。齐、鲁两国的建立、发展、强大直至被秦国灭掉和全国统一的时期,是齐鲁文化兴起、发展、繁荣和融合的时期。这一阶段,齐鲁文化以思想文化和众多的学术学派为特征,物质文化则退居次要地位。从齐鲁文化的兴起、发展、繁荣到融合的过程看,这一阶段又可分三段两线:齐文化一线,鲁文化一线;春秋以前为一段,春秋时期为一段,战国时期为一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以前,齐、鲁建国,一方面是周文化输入并在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与东夷文化、夏、商文化撞击、交汇融合,另一方面是在周人对东夷人、夏、商遗民的斗争、征服的形势下民族大融合。这是齐鲁文化在两个大融合中酝酿、孕育的阶段。因为齐鲁受封之初,齐鲁地区小国林立,名为受周之封,实际并不宾服,对西周封在此地为了镇抚此地东夷人和商遗民反抗的齐、鲁两大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因此,鲁有商遗民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和商、奄、薄姑等50多个国家参与的反周叛乱,迫使周公东征。此叛平息后,又有淮夷徐戎的进攻,于是又有伯禽出征讨伐淮夷的战争。在齐国,姜太公刚就国于营丘,就遭到莱国的进攻,与之争夺营丘。直到五传至齐哀公时,齐哀公被纪侯在周王面前告了一状,哀公就被周王烹死。于是齐国大乱,被迫两次迁都。这些情况都说明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激烈。为加强对齐、鲁地区的征服和镇压,周召康公赐予姜太公征伐特权。命令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征服或者镇抚,是春秋以前,齐、鲁两国的主要任务。至春秋时期,这一任务基本完成,该地区的小国大多数宾服于周,民族的尖锐对立基本消除。文化方面,随着民族的融合,关系理顺,周礼文化的统治地位也建立起来,夷夏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该地区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第二阶段,春秋时期,是齐、鲁文化分头崛起,鲁地首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分期的时代名称。春秋时期一般认定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朝东迁开始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十四年)近300年的历史时期;战国则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止。但春秋一词,来源于孔子所作《春秋》一书。该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242年的鲁国历史,时间上与春秋时期稍有差异。

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1世纪建立,至春秋经过400年左右的时间,统治者逐步腐败,礼乐制度已不大适应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特别是经过了周厉王和周幽王两次动乱之后,宗周镐京被西戎烧劫破坏,周平王被迫东迁,西周就此结束,东周开始。从此之后,周王失去了权威,周礼失去了约束力,即所谓王权式微,“礼坏乐崩”。跟着“礼坏乐崩”而来的是诸侯争霸,文化下移。过去是“学在官府”,知识分子都集中在官府当中,垄断教育和文化。自镐京破坏,平王东迁之后,原在官府的知识分子分散到各国和民间,开始在各诸侯国讲习礼乐,或在民间创办私学,传播知识。如“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磐襄入于海。”(《论语?微子》)太师挚等八人,都是在西周宫廷掌握礼乐的人物。还有些知识分子也分散到四方。如《史记?历书》中记载的:“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畴人”是在官府讲授学术的人。他们分散到诸夏、四夷之后,就把学问带到了民间。私学借势在民间兴起。齐鲁文化在此时兴起,与文化下移有直接关系。春秋时期兴起的“士”阶层,就是文化下移造就出来的自由的知识分子。齐国是有用人唯贤、不拘门第传统的,所以齐鲁文化首先在齐国兴起。如春秋上半期齐桓公就招览天下贤才,一时非贵族出身的管仲、

朋、鲍叔牙、宁戚等皆被重用。管仲不仅是贤相、大政治家,也是大思想家。他在推行改革,治理齐国,使齐桓公首霸中原的同时,著书立说,创立了管学。以后管学成为学派,至战国稷下学宫时,达到顶峰,造成了齐文化的空前繁荣。管仲之后,晏婴继之,孙子兵学也相继而兴起。这是齐国文化这条线上结出的文化硕果。

齐国文化兴起较早,但没有鲁国文化崛起得快。大约与晏婴同时,鲁国域内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是宋裔破落贵族,出身贫贱,靠自学掌握了知识,挤入士的行列,然后靠创办私学,传道授艺,成为儒学的创始人。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于是很快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家学派。儒学兴起不久,又一鲁国宋裔平民墨翟,也靠讲学授徒,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弟子众多,单为墨子服役的就百八十人,皆是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实干家,活跃分子。墨家之言“盈天下”,很快与儒家抗衡,被并称为“显学”,在鲁地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鲁国成为全中国的文化中心。

第三阶段,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由鲁向齐转移。在大国争霸当中,鲁国无所作为,政治、经济逐步衰落。而齐国自齐桓公之后,一直保持大国的霸主地位。尤其到了田齐时期,齐国国力空前强盛。为了发展自己,齐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办起了稷下学宫,以招揽天下贤才。于是齐国临淄,学者云集,各家各派的优秀代表,在那里互相辩论,著书立说,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学术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把齐鲁文化推向了发展的最高峰。齐国由此成为全中国的文化中心。

稷下学宫像一座大熔炉,诸子百家在这里通过争鸣,互相推动,互相交流,使齐鲁文化逐步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