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鲁书法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齐鲁书法家

分类:【地域文化】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祖籍山东临沂,迁徙江南后,侨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东晋王朝丞相王导的侄儿,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勤奋好学,“少有美誉”。 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幼呐于言,人未之奇。 年十三,尝谒周(左仆射),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先?羲之,于是始知名。”太尉郗鉴使门生到王导家选婿,王导的子侄们闻讯后都矜持作态,独羲之依旧在东厢房的床上坦腹而卧。郗鉴听门生讲了这件事,说:“这正是好女婿。”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传为千古佳话。后称女婿为“东床”即源于此。年长后,羲之曾任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的参军、景迁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剌史,又徙为右将军,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

王羲之有济世安民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在会稽内史任上多次开仓赈灾,上书争减赋役反对骄奢淫逸,主张以淳朴治天下。同时,王羲之又素性恬淡,在任所因与王述不和,遂于永和十一年称病去职,在会稽佳山丽水间作书养鹅为乐,终年59岁。

王羲之自幼就醉心于书法,7岁从卫夫人学书,12岁就把父亲秘藏的前辈书法论著偷偷拿来阅读。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学功日进”。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在吸取汉魏诸书法家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造了一种妍美流畅的新体。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书圣”。王书诸体备精,楷书势巧形密,行书娟秀劲健,草书?纤折衷,尤善隶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代以来,经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流风波及1000多年。唐太宗《制》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唐太宗酷爱王书,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召太子李治到病榻前,遗嘱以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殉葬。从此,《兰亭序》真本没世。

王羲之作书养鹅的故事很多。相传山阴有一道士善养鹅,王羲之见到这群鹅,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却说:“我的鹅是不卖的,如果你肯为我写一卷《道德经》,我就举群相送。”王羲之非常高兴,很快写好了《道德经》。道士也把这群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带走了。“书成换白鹅”作为一段历史佳话为后代所传诵。据说王羲之的书法与他的爱鹅有很深的关系。他通过观察鹅的游水动作,体会用笔的方法。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用一首诗概括了王羲之学书与养鹅的关系:“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王羲之爱鹅,经常写鹅字,所以鹅字写得特别传神。绍兴城外的兰亭和城内的戒珠寺的“鹅池”碑,据说都是王羲之的手书。

王羲之的书迹刻本很多,收辑于《淳化阁法帖》等丛帖中,为历代所珍视。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献之工草书、隶书,其书法在英俊豪迈之中,有秀媚之趣,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与其父并称“二王”。他的书法遗存有《中秋帖》、《鸭头丸帖》、小楷《十三行》等。献之不仅工书法,而且擅长绘画。可惜其画品今已不存。

如果说“二王”书法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楷模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无比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那么,进入盛唐期后的山东?琊人颜真卿的书法则以讲求形式,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确定和建立了新的艺术规范和美学准则,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的书法确立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琊(今山东临沂)。开元中居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受权奸杨国忠排斥,出为山东平原太守。安史之乱后,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太师”、“颜鲁公”等,是唐代著名朝臣。在颜真卿生活的由盛唐向中唐转换时期,儒家思想在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又重占上风再定一尊。颜真卿在政治思想上正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和提倡者,“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代表了他的人格追求。因此,在书法艺术追求上,颜真卿以儒家义理为哲学基础,追求内容与形式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他自幼刻苦练习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草圣”张旭学书,深悟笔法之理,对魏晋以来的书法名家的风格博收约取,同时,广泛吸取当时民间抄写书法,创造了一种与“二王”和“草圣”张旭完全异趣的书体。“二王”体字形微侧、左肩倾斜、灵巧潇洒、优雅柔媚,婀娜多姿;“颜体”(楷书)则左右基本对称、出之以正面形象、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阮元语)。如果说,“草圣”张旭通过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酣畅淋漓的狂草表现了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和情绪,那么颜真卿则是把盛唐的雄豪壮伟的气势和情绪纳入规范,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了他的那种浑厚刚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之中。颜书的这种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格,与“二王”和张旭等先辈书法家的无法可循相比,则属于有法可依,学而能至,更受广泛欢迎的范本,为后世人们长久学习、模拟、仿效提供了方便,人人都可以在颜书所创建的规矩方圆之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参见李泽厚《美的历程》)。

颜书的出现,不仅顺应了盛唐转向中唐期儒家思想重占上风的政治需要,为后人树立了学而可至的书法楷模,而且改变了当时和以后的审美标准和观念,“羲之俗书逞姿媚”(韩愈),颜书“一洗二王恶体,照耀皇宋万古”(米芾),“欧虞褚陆,真奴书耳”,“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等等说法的不断涌现,恰恰说明了新的审美观念的产生。范文澜先生说:“宋人之师真卿,如同初唐人之师王羲之。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颜书行世之前的旧标准;苏轼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这是颜书风行之后的新标准”(《中国通史简编》),可以说是对颜书标准书法新的时代的卓越认识。颜真卿的传世之作甚多,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争坐位帖》等。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等。在颜真卿之后的千年书坛上,无论是崇帖时期,还是崇碑时期,颜书作为书法“正宗”的地位都岿然不移。宋代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派无不由师颜而开派立宗,宋代之后的齐鲁书坛名家代不乏人,也大都从颜书受益,而且,宋代开始的印刷体活字就直接源于颜书。

古代文物遍及各处的齐鲁大地上,还保存着隋唐之后无数书法名家的墨宝石刻。如:

欧阳询书《房彦谦碑》。这是济南古碑名迹。此碑最早见于《金石录》著录,现矗立在历城县西采石村东北赵山之阳房彦谦墓前,唐贞观五年(631年)刻。碑额为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9字。正文为隶书,共36行,满行78字。碑阳15行,满行13字,也是欧阳询隶书。撰书人姓名及年月皆题于碑侧。

碑主房彦谦(547―615),字孝冲,是唐初著名宰相房玄龄的父亲,生前曾任北齐齐州剌史、隋监察御史,被隋代推为“天下第一能吏”,唐时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公,谥曰:“定”。撰书人欧阳询(557―641),是我国历史上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畈⒊剖榉ㄋ拇蠹业闹??榉?摇E费粞??中疟荆?吨萘傧妯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的书法,初学“二王”,后来劲险过之,遂自成一家,世称欧体。著名的传世碑版有《化度寺碑》、《虔恭公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等。欧体字字铁钩银画,笔笔凝重有力,特别是字体间架结构,横撇竖捺的安排几乎不能稍有更易,因此“劲险”二字是欧体的特殊风格。他的书名不仅在当时已远播中外,朝鲜曾派使者专求欧书,而且对后世影响甚远。欧阳询以善长楷书而名世,但他实际上是“八体皆能”,样样精通。《房彦谦碑》是传世仅见的欧阳询隶书名迹,虽是他70多岁时所书,但书法劲健峭厉,介于隶楷之间,深具六朝笔意,因此特别受后人珍视。

李邕《灵岩寺颂碑》。《灵岩寺颂碑》在长清县灵岩寺鲁班洞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天宝元年(742年)撰书的,字体为行书,共21行,满行41字。此碑宋《金石录》有著录,但以后久不详存处。公元1856年为主讲泺源书院的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访得,已断为二石,文字也有不少残缺。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又不拘小节,因此仕途坎坷,屡遭贬斥。玄宗时,在他陈州剌史任上被诬下狱当斩,有个叫孔璋的人,仰慕他的为人,上书玄宗“愿以六尺之躯膏斧钺,以代邕死”,李邕才幸免于难。天宝四载(745年)夏天,诗人杜甫咣鲁,他于北海(今山东益都)任上同齐州司马、侄子李之芳会杜甫于济南,宴于历下亭,留下千古佳话。两年后,李邕遭诬,被杖杀于北海郡任所。李邕仕途虽坎坷蹭蹬,但政债卓著,名满四海,他的文章和书法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许多人都希望得到他的墨宝,有人甚至不惜拿出稀世珍物、千里名马来换取他的书法作品,可见李邕书法在当时的地位。李邕擅以行书写碑,笔画遒劲,笔势开张,有龙跳虎跃之势;字形欹侧,姿媚飘逸,突破了楷书呆板方正之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后人评说李邕的书法象挥动干将、莫邪的利剑,凌厉无前,可谓至评。据《金石录》一书所录,李邕在山东留下许多碑版,可惜现存只有《灵岩寺颂碑》一块了。

苏轼的《读书堂碑》及其它碑刻。苏轼是我国北宋年间著名的大文学家、书法家。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初,他来济南时,应已故龙图阁学士张?家之请书写了《读书堂碑》。“读书堂”三字,字大径尺,落款书“熙宁十年二月朔子瞻书”。此碑在明万历初出土,旧在王舍人庄,后移城内,现仅存拓本。

苏轼撰文并书的《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作于元钓二年(1087年)。此刻石长83厘米,宽62.5厘米,厚13厘米,正书小字,22行。铭前有小引,记元丰八年(1085年)12月,苏轼自登州赴京途中过真相院,见寺僧建塔,乃舍以其弟苏辙所藏舍利,后又施金为置棺?始末。此铭书法极为工致,是苏轼书迹刻石中难得的精品。

清代乾隆时期的翁方纲、刘墉、铁保和成亲王,被誉为北方四大书法家,前三人都为山东书苑增添了异彩。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公元1791年,他来山东督理学务,任职三年间,足迹遍及齐鲁。这三年间,他曾写下了不少表现山东景物的诗篇,编定了《通志堂经解录》、《经义考补正》、《小不帆亭著录序目》等著作,并且亲手书写了《铁公祠记》。此石刻至今仍在济南大明湖内保存。翁方纲书法受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整饰秀丽,飘逸险劲,《铁公祠记》石刻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特点。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历任漕运总督、广东巡抚,公元1803年调任山东巡抚。铁保书法造诣很深,主张书法艺术应具有脉络清晰、骨肉匀称、刚柔相济、神气生动的整体性特征:“名书如名士,如美人,必容貌、气骨、精神、脉络完备,始步上流。近世丰者无骨,瘦者不腴,气魄胜者剑拔弩张,风韵胜者柔姿媚态,皆非书家正格。”他的书法取法赵孟睢⒍?洳??踩蟛跃??∫萜?鳎?诘笔焙苡杏跋臁O衷诩媚洗竺骱???粑髟懊拍诓嗟摹八拿婧苫ㄈ?媪??怀巧缴?氤呛?钡氖?潭粤??颂?K?椤</p>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让,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刘墉书法初学赵孟睢⒍?洳??萄а照媲洹⑺臻?雀骷曳ㄌ??猿啤霸渡芴?怠保?笞猿梢患遥?翘?У募?蟪烧摺F涫橛媚?裰兀?识?怀眨?馊崮诟眨?懊卜峁蔷??逗裆褴啤薄=?腊?莱汲啤敖?佬】??灾畛俏?谝弧薄J?逃小肚灏?锰?反?馈J榧S小缎⌒锌?樽允槭?分岬取A碛惺??堆?榕汲伞菲呔?0首行世。

何绍基(1799―1873)的书法被多数书家尊为“清代第一”。他是湖南道州人。清咸丰六年(1855年)来济南在泺源书院讲学,书写了《重修历下亭记》、《历下亭诗碑》等。深受济南人民所珍爱。何绍基的书法,受颜真卿、李邕和《张黑女碑》等影响,吸取众家之长,熔碑学帖学于一炉,是我国近代书坛独树一帜的书法名家。现今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悬挂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何绍基的手笔。杜甫诗、绍基书,作为历下亭的双绝,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览者到此驻足瞻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