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鲁大地的汉画像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齐鲁大地的汉画像石

分类:【地域文化】

画像石是我国古代一种以民族图案为特点的石雕艺术品。在西汉时期,我国的绘画与雕刻艺术非常发达。当时的王公贵族、地主豪富出于为自己歌功颂德、炫耀富贵豪华,或宣传教化伦理、崇奉迷信宗教的需要,在宫殿、神庙、住宅以及陵墓里面的墙壁上,到处都刻有石雕的图画。可以说,这些石雕的绘画是汉代的建筑、绘画与雕刻三种艺术交融一体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因而,“汉画像石”受到文化研究工作者的极度重视。我国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地,而以山东最多。在古代齐鲁的大地上,沂水、金乡、济宁、鱼台、长清、肥城、安丘、汶上等60余县,都有汉画像石遗存。其中纪年可考的汉画像石有:

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昭帝元凤(前80―75年)线刻;

平邑?孝禹碑首立鹤画像,河平三年(前26年),粗线刻;

汶上路公食堂画像,天凤三年(16年),凹面线刻;

肥城栾镇画像,建初八年(83年),线刻;

莒南东兰墩孙氏阙画像,元和二年(85年),浅浮雕;

平邑皇圣卿阙画像,元和三年(86年),凹面线刻;

平邑功曹阙画像,章和元年(87年),凹面线刻;

鱼台永元食堂画像,永元八年(96年),刻法不详;

滕州永元画像,永元十年(98年),浅浮雕;

曲阜阳三老画像,延平元年(106年),刻法不详;

戴氏享堂画像,永初七年(113年),浅浮雕;

滕州西户口画像,延光元年(122年),凸面线刻,剔地深;

孝堂山郭氏祠画像,永建四年(129年)以前,凹面线刻;

微山两城永建食堂画像,永建五年(130年),浅浮雕;

微山两城画像,永和二年(137年),浅浮雕;

微山两城画像,永和四年(139年),浅浮雕;

鱼台文叔阳食堂画像,建康元年(144年),浅浮雕;

嘉祥武氏石阙祠堂画像,建和元年(147年)以后,凸面线刻;

苍山元嘉画像石,元嘉元年(151年),浅浮雕;

芗他君祠堂石柱画像,永兴二年(154年),凸画线刻;

嘉祥宋山永寿画像,永寿三年(157年),凸面线刻;

曲阜徐家村画像石,延熹元年(158年),浅浮雕;

临淄梧台里石社碑画像,熹平五年(176年),浅浮雕。

齐鲁汉画像石的内容十分丰富,“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神话传说与鬼神迷信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玉兔、蟾蜍、日月雷电、羽化仙人、奇禽异兽、神怪、四灵、祥瑞等。这些内容尽管如此荒诞不经,迷信至极,但其艺术风格和美学基调都既不恐怖威吓,也不消沉颓废,而毋宁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那么稚气天真。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毋宁是人对神的征服。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毋宁是人的直接伸延。”(《美的历程》)

历史故事类:齐鲁汉画像石中此类内容很多,如“三皇五帝”、“周公辅成王”、“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孔子见老子”、“老莱子娱亲”、“楚昭负姜”、“二桃杀三士”、“京师节女”……自远古以来的人物,无不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和场景(例如行剌),更是兴趣和意念所在。所以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浸入画廊,却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柢深厚异常充沛的浪漫激情。”(《美的历程》)

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类:齐鲁汉画像石中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一方面通过上述历史故事内容,阐扬儒家义理的内容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世俗生活和社会生产、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这类内容与历史故事的回顾相对应,在世俗生活的广大空间上,表现得更为繁多具体。如东骑出行、高门宅弟、拜谒聚会、宴饮唱和;有战争场面、战后献俘、武库仓廪、刑徒受审、道路桥梁;有收交租粮、庖厨展技、乐舞百戏;社会生产如耕种、耘锄等农业劳动;有冶炼、纺织、造车等手工业生产活动,有狩猎、捕鱼等渔牧生产活动;自然环境生物有鸟、兽、虫、鱼、草木等。最典型的是嘉祥武氏祠石刻画像、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沂南汉画像石墓。如嘉祥武氏祠石刻画像。

武氏祠,俗称武梁祠,在嘉祥县城南15公里的武翟(宅)山麓。据祠内石阙铭文记载,东汉末年,嘉祥武氏世代为官,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他们的后世子孙始在墓前建祠堂,精工细作了数十年才建成。所谓武梁祠,其实并不是纪念武梁一人的石祠,而是包括四个石室在内的武氏家族大祠堂。前室为武荣祠,中室为武梁祠,左室为武班祠,后室为武开明祠,有刻石43块。

第一石,纵73厘米,横68厘米,画分四层。

第一层,分上下两部分,正中坐者为东王公,他的两侧各有一组肩有双翅的羽人。左侧一人面乌身像,从下右石西王母之左有蟾蜍、玉兔之像的对应关系来看,似为日中之鸟。

第二层,分左右两侧。左侧一组三人,中间一人抚琴。右侧一组亦三人,中间一人踏鼓而击,其余二人在舞蹈。

第三层,左边是一个两火眼灶,斜烟突,灶上放甑、釜,一男子跪坐在灶前烧火。灶旁悬持猪腿、猪头、鱼、剥好的鸡、兔等。二男子持刀操作,下方有一妇女在洗刷。右方有一井,井旁一具桔槔;一女子正在汲水。桔槔立杆上悬挂一只狗(?),一男子持刀剥皮。全幅为庖厨供膳图。

第四层,前边是二骑者。后面有一辆曲辕轺车,上坐二人,车前一题榜,无字。

第四石:纵69厘米,横67厘米。画面只有三层。

上层,西王母头戴华胜,凭几而坐,神座下象征昆仑山峰。右方一裸体羽人,手举曲柄伞盖,西王母左右又有五个手持朱草的羽人,下方还有玉兔拿杵捣臼、蟾蜍捧盒、鸡首羽人持杯进玉泉等图像。

中层,似为众臣上朝之图。左方刻一单层殿堂,王者面门而坐,柱外一人跪谒。殿堂前有一个斜梯,梯前一人荷物赤足登梯,身后相随一童;其后又有三人,一人亦有一儿童相随。

下层右方一辆单马轺车,曲掴,上面是二人立乘。车前一人荷戟(?)持管而吹,再前面是一骑吏。

第五石:纵74厘米,横68厘米。画分四层。

第一层,类似第一石的同层画面,但东王公左侧羽人手持三株树、右侧一人面鸟身者,手持一针状物,似为一长发人作针灸状,或似扁鹊针治一事。

第二层,是孔子见老子画像。老子在左边手中拄一根弯头手杖,身后一随从。其前为一儿童,一手推一小轮车,举左手,面向孔子,应是项橐。孔子站在项橐和老子对面躬身问礼,抬起的双袖上,饰两个鸟头。孔子身后所随四人,应是颜回子路等。

第三层,亦如第一石同层,为庖厨汲水图像。但井上不设桔槔。而装一辘轳,与第六石第三层井台汲水情况不同。

第四层,右方一轺车已停,车上只留御者一人。车前方一骑者抱锦囊,骑者前一人头戴进贤冠,躬身持板,疑即轺车主人。在他前面又有一坐在地上的女子。

武氏祠画像石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透过这些马驰牛走、鸟飞鱼跃、狮奔虎啸、凤舞龙潜、人神交陈、百物交错的丰富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而异常热闹的世界。正如荷兰小画派对日常世俗生活的回顾意味着对自己征服大海的现实存在的肯定一样,齐鲁汉画像石表现出的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生活场景大量地、严肃认真地塑造刻画,也反映反射出当时人们一种积极的对世界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美的历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