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博士备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何博士备论

兵书名。名《备论》。作者何去非,字正通,宋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元丰五年(1082年),以“廷试”、“对策”入仕,任右班殿直、武学博士,曾受命校定《武经七书》。元祐五年(1090年),赴徐州教授任期间写成此书。官至庐州(今安徽合肥)通判。他有感于北宋皇朝积弱不振的军事态势,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的需要,博览兵书,以古喻今,写成四卷二十八篇(今佚二篇),共三万余字。书中以历代兴亡为鉴,剖析众多战例和军事人物,评论古人用兵得失。强调战略决策要考虑根本“利害”;确定攻守要全面分析形势;指挥作战要“出奇应变”;因为“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所以运用兵法要“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并指出正确选将、严格治军、善于捕捉战机的重要性。反映了北宋前期的军事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大诗人苏轼赞誉它“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并亲自奏荐朝廷。其奏进荐状一篇载入《备论》卷首。亦为后世论兵者注意。卷末有明归有光跋。有子书百种本、曾氏丛书本、兵法汇编本、四库全书本等传世。

何博士备论

军事评论著作。北宋何去非撰。何去非(约生于神宗至徽宗年间),字正通。浦城(今属福建)人。好学古兵法。元丰五年(1082),以特奏名身份参加廷试,因对策论获神宗赏识,授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后历任武学博士、徐州教授、富阳县令、沧州通判、庐州通判等职,并受命参加校定《兵法七书》。约于北宋覆亡前后病卒,终年七十三岁。《何博士备论》简称《备论》,书成于元祐初年。元祐五年苏轼以此书奏进,荐为馆职。据苏轼奏状称此书有二十八篇,但世传诸本均仅二十六篇,依次为:《六国论》、《秦论》、《楚汉论》、《晁错论》、《汉武帝论》、《李广论》、《李陵论》、《霍去病论》、《刘伯升论》、《汉光武论》、《魏论上》、《魏论下》、《司马仲达论》、《邓艾论》、《吴论》、《蜀论》、《陆机论》、《晋论上》、《晋论下》、《苻坚论上》、《苻坚论下》、《宋武帝论》、《杨素论》、《唐论》、《郭崇韬论》、《五代论》。
《何博士备论》是一部评论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每篇以某一朝代或某一人物事迹为主,从军事角度议论各王朝的兴亡成败和将领的用兵得失,比较明确、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作者认为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但“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忘战”、“恶兵”会败亡,“乐战”、“穷兵”也会败亡,主张“兵以义举而以智克,以顺合而以奇胜”,在战略决策方面,强调“形势”、“民心”等政治因素的决定性意义。阐述了不要“战所可亲,亲所可仇”,要联合与国,共同抗敌的道理。
在军队管理方面强调以法治军。认为虽然历史上有过以恩治军的例子,却因为军士为个人恩怨作战,无以形成军队的意志,最终难免失败。所以“先王之政不求徇人之私情,而求当天下之正义。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作者认为统帅不仅要求下属有为将之道,自身亦须有将将之道。将军受命领兵出征,应根据实际情况赋以阃外独断的权力,不必事事受制于内。因此君臣之间的互相信任,避免猜忌,对保证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兵法是前人宝贵经验的总结,不可不学,亦不能不用。然又要看到兵法的局限性,因为实际战况各自不同,所以切不可专守成法,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缘法而生法,离法而会法”,领会兵法的精神。而兵法的神髓是“因事设奇”,以奇制胜。因此作者十分强调谋士的意见和谋略运用的重要性,甚至认为真正的智就是“谋夫策士”组成的智囊团。在分析用兵的具体战术时,作者对矛盾双方变化的认识,充满了深刻的辩证观点,如作战布置的分兵与合兵,兵众和兵寡;“见小敌怯”、“见大敌勇”;认识自己的优势,又不能过于看重自己。《何博士备论》以古喻今,史论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敢于标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兵书,为当时积贫积弱而急于变法图强、重整军备的北宋王朝,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议。故而苏轼称赞“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并两度奏荐作者。但作者因缺乏战争的实践,评论历代兵事不免有空泛偏颇之处。但其精辟独到的军事思想,历来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并流传海外。日本万延元年(1860)曾翻刻印行,还有瑞典学者佛郎塞尔的英译本。
《何博士备论》的版本主要有一卷本和二卷本两个系统,但篇数相同。一卷本主要有明穴研斋抄本、《四库全书》本、《指海》本等。二卷本主要有《明辨斋丛书》本、《百子全书》本、清嘉庆留香室刊本、光绪崇文书局刊本等。今通行本有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何博士备论注译》。

何博士备论

二卷。宋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福建浦城人,生卒年不详。据 《宋史翼·文苑传》载,累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以特奏名廷试。考官曾巩称其所论用兵之要,非通儒硕学不能及。神宗览而异之,后数日神宗御集英殿赐第。除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使校《兵法七书》,书成奏御,改武学博士,迁左侍禁。元祐四年,以苏轼荐,换承奉郎。五年出为徐州教授。苏轼又复奏进其所撰《备论》二十八篇,荐为馆职,未果。后为杭州富阳县知县,庐州通判等官,卒年73岁。是书即苏轼奏进之本,轼称二十八篇。今本存二十六篇,佚二篇。何去非本以对策论兵得官,故书中皆评论古人用兵之作。上卷十论,首 《六国论》,次 《秦论》、终 《汉光武论》。“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四库提要》)。昔老苏作 《六国论》,咎六国之赂秦。苏辙作《六国论》,咎四国之不救。去非所论,兼括二苏之意,旨意相近,故苏轼屡称之。《汉光武论》中云:“师不必众也,而效命者克;士无皆勇也,而致死者胜。”重视军队质量,顾宋代冗兵冗将,每战必北,此论无疑是发聋振聩,弥足贵也。下卷十六论,起 《魏论》,终 《五代论》。品评历史人物不囿旧说,颇多精论。洵如苏轼所评:“其论历代所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卷首《何博士备论荐状》)。此书有明穴砚斋抄本,清黄丕烈、钱天树、黄廷鉴跋,现藏北京图书馆。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庚午(1810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留香室刊本。此外,河南、云南两省图书馆皆有藏清刊本。丛书中也有收录,如 《子书百种》本,《曾氏丛书》本、《兵法汇编》本、《四库全书》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1: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