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承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4 何承天370—477南朝宋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精历算,通经史、音律。在继承其舅父徐广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对日、月、五星进行四十多年观测研究,于443年创《元嘉历》,445年颁行,施行到509年。他提出不用平朔排历谱而应采用定朔,惜遭反对未用;订正了旧历中冬至时刻的位置;发明调日法求得更精确的朔望月数据,此法为后世广为采用;创近距取元代替上元积年,简化了计算。他还运用当时所达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批判“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和《达性论》。 064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刘宋时天文学家、文学家、无神论者。东海郯人。在观测春分和秋分日出方位和时刻时,发现日出不在正东,日没不在正西,都略偏北;其时刻也略早于子夜和正午的平分时刻。这实际上是最早观测到大气折光效应的记载。他虽然没作出任何物理解释,但给出了比较准确的时间数据。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期天文家。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县) 人。生于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他博学多才,曾在南北朝时的宋朝任著作佐郎和太子率更令等官职。他继承了舅父徐广40余年对日月五星的观测记录和研究资料,又继续观测研究了40余年,宋元嘉二十年(后443) 创 《元嘉历》。此历比11家古历都精密,他创定朔法。当时的历法采取平朔来排历谱,因此,日食常发生在晦日或初二。何承天提出应该不用平朔而用定朔,使日月食必定发生在朔望。这种方法遭到墨守陈规者的反对。他又创调日法,为唐宋历数家所沿用。此历于元嘉二十二年 (445) 颁行, 行用到梁亡(509)。 何承天公元370-447南北朝时期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郯城西南)人。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他博通经史,注重天文观测。继承了舅父徐广40年的观测资料,又观测研究40余年。曾考定《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的位置。最早提出要考虑月球运动的不均匀性,改平朔为定朔。但遭反对,过二百多年才被采用。他又喜弹筝,通音律,反对京房把音律“谬为六十”,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又曾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运用自然科学当时所达水平,多次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认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神问题上集中批判佛教的“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著作有《报应问》《达性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