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发成效(1)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到1997年, 全省通过综合开发, 营造农田防护林4.05万公顷, 营造经济林4.18万公顷, 新建和扩建小水库643座, 增加库容4 673.3万立方米,修建排灌站2 032座, 新打机电井710眼,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25万公顷, 改善灌溉面积34.27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5.67万公顷, 改善除涝面积11.5万公顷, 完善农技服务体系161个, 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103万人次, 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尤其是大力推行立体开发模式, 大部分项目区基本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的高产稳产田, 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有效地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2) 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中, 把治理水土资源与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在开发实践中总结并推广了滨湖地区、丘陵山区等不同的各种类型的立体生态开发模式, 为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鄱阳湖区走出一条科学开发之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为改善全省的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进一步巩固江西农业大省的地位作出了贡献。到1997年,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4万公顷, 开垦宜农荒地5.46万公顷,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5亿千克,棉花3 356.5万千克, 油料14 814.7万千克, 肉类12 868万千克, 糖料12 548.4万千克。改造好的中低产田, 一般亩增产在150千克以上, 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水平。 (4)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据统计, 1997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209元, 比非项目区高100元以上,加快了项目区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3.开发成效项目建设5年来巳累计向社会提供商品猪141.2万头、水禽3 315.4万羽、乌骨鸡13.3万羽、鲜蛋14.6万吨、商品鱼6.2万吨、珍珠6.8吨、饲料2万吨、商品茶5 023吨、板鸭15万只、松香4 720吨、羽绒制品59万件等,创产值28亿元、利税2亿多元(其中利润12 386万元、税收8 224万元)。1995年,项目区人均新增纯收入1 123元,为全省农村人均新增纯收入的3.5倍,使江西老区近2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提供了农村就业机会2万个,走出了一条转移农村剩余劳力,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新路子。该项目对不宜种植的低洼地,实行立体开发,采取鱼鸭结合、鱼猪结合的综合养殖模式,促进了区域性生态的良性循环。项目造林及新建改造茶园13 507公顷,有效地控制了项目区水土流失,增加森林覆盖率6%。该项目是我国第一批和江西第一个由地方省政府独立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国内外都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管理网络,创立了最新农业生态经营模式、规模效益模式及项目规范化管理模式。鉴于该项目取得的成效,江西曾先后3次参加全国性专业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世界银行副行长、中国和蒙古局局长、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等高级官员及项目经理、专家多次视察,称赞项目“不愧为大规模多样化农业开发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典范”。在评价项目工作时指出:“你们成功圆满地完成了江西农业开发项目,项目所取得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派出《今日世行》电影摄制组对项目进行拍摄和采访。由于世界银行的推荐,全国已有广东、江苏、辽宁、河北、河南、四川、宁夏、山西等15个省(区)同行100多人次前来考察、交流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等32家新闻媒体共发表649篇稿件作了报道。1996年5月、1997年9月,世界银行、国内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分别对项目进行了验收,评价为“满意项目”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3.开发成效(1) 工程建设方面。第一期项目至1991年底,共建立了9 878个家庭农场, 开垦土地20 168公顷,其中: 种植柑桔为主的水果6 028公顷, 苎麻724公顷,饲料2 276公顷, 造林3 023公顷, 茶园低改3 859公顷,饲养奶牛4 318头,生猪125万头。新建、扩建小型水库及山塘83座,新建提灌站86座,修干支渠286公里,建村级公路250公里,架设输电线521公里。新建2 000吨水果冷藏保鲜加工厂1座,年产1 000吨精干麻苎麻加工厂1座,扩建乳制品加工厂2座。此外,还在项目区建专业户住房39.1万平方米,猪牛栏13.4万平方米及学校、医院、办公、培训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建设指标都超额完成项目评估计划。第二期项目至1997年6月底,新建梯田6 282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 155公顷,种植果树3 416公顷,蚕桑305公顷,造林3 000公顷,新增灌溉面积7 937公顷,新建村级公路142公里,新建专业户住房10.4万平方米,建猪牛舍10.3万平方米,养猪12.2万头,养奶牛1 068头,建沼气池、节柴灶5 400个,两个加工项目(赣南饲料厂、玉山丝绸厂)均已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进入试生产。项目建设的各项主要指标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 (2)技术培训、咨询、考察方面。第一期项目从1986—1990年,省、地、县三级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共212期,培训各类人员3.6万人日,聘请国外咨询专家4人次,对项目区柑橘产后处理、水果和畜产品加工、项目管理等进行技术咨询。先后派出16个考察团组共56人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丹麦、意大利等11个国家和地区,就柑橘、茶叶栽培管理、红壤改良、水利灌溉、畜牧饲养、良种繁殖、畜产品加工等技术问题进行考察学习。第二期项目从1994—1996年,省、地、县三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6期,培训各类人员16.46万人日,先后派出21个考察团组共31人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英国、德国等13个国家进行学习考察。针对红壤开发中的问题,广大科技人员先后开展了12项科研课题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获得省级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一等奖1个,省科普百花奖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地、市级科技奖3个。 (3)项目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方面。据调查统计:1986—1992年,家庭农场农副产品纯收入为14 810.2万元。其中:1991年项目区家庭农场总收入达5 143.4万元,人均收入787元,比同期全省农村人均收入702元高12%,比项目实施前人均收入增长1.5倍。另据1990年对132个家庭农场调查结果,人均纯收入比同等条件下非移民户高27%~49%,比自发上山开发红壤的农户高22.6%~26%。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项目区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发展以果树为主的种植业,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实行等高开垦,修建等高梯地,推广种植水土保持植物香根草,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相结合,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培肥改土措施广泛应用,使土壤肥力有了明显提高;以沼气为龙头的农村能源的发展,既为家庭农场解决了部分能源,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红壤项目创办家庭农场,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走出了一条现代集约农业和创汇农业的新路子。第一期项目从1986—1992年累计向社会提供商品猪37.2万头,家禽444.5万羽,鲜奶2.5万吨,柑橘等水果4 800万多吨,花生、大豆1.2万多吨,西瓜7.65万吨。仅1991年、1992年每年出口大米、花生等产品创汇200多万美元。第一期项目共转移农村人口近5万人,增加劳动就业1万余人。在红壤项目示范作用的影响下,非项目区农民自发上山开发红壤的人数越来越多,项目的“邻里效应”和辐射作用明显。 (4)在对外影响方面。红壤第一期项目实施的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世界银行先后派出了40多位专家对项目进行监测、检查,对红壤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1990年6月,当时的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在会见世行官员时,世行中蒙局农业处处长戈登堡先生说:“我到过红壤项目区,农民在那样贫瘠的土地上开发和发展生产,生存了下来不容易,在东南亚地区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和有示范意义的尝试。红壤开发解决了三大难题,一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安置移民,三是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并在较短时间内兴旺发达起来”。1990年12月,世行高级信贷专家德士潘德先生在考察项目区后高兴地说:“一期项目非常成功,是红壤开发利用的一个里程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项目在这里进行”。1991年4月,世行高级经济专家伯格先生考察项目区后说:“这次考察我最为满意,祝贺你们的项目取得这样大的成功,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我在世行工作23年,到过51个国家,监测过100多个项目,你们的红壤项目是最成功的项目,也是世行五个最成功的项目之一。”由于红壤第一期项目建设取得成功,引发了世行对进行红壤第二期开发项目的兴趣。1989年,世行官员伯格等人来赣考察红壤第一期项目时就提出要把江西红壤开发的经验推广到中国南方红壤地区,建议在南方5省(区)搞红壤第二期开发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