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俞平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俞平伯1900—1990Yu Pingbo

现代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俞铭衡,字平伯,别名古槐居士。原籍浙江德清县,生长在江苏苏州,俞家是一个书香门庭的经学世家。
俞平伯从小入私塾学习,1911年去上海学习英语和数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在北大期间,他一面专攻古典诗词,一面探讨新诗创作。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冲击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加入了进步的新文学社团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参与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1922年3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冬夜》,1922年6月又与朱自清等人出版了诗歌合集《雪朝》(其中第三集为俞平伯专集)。此后还陆续出版了《西还》、《忆》、《呓语》等诗集。俞平伯的诗作清新淡雅,善于物我一体,托物言志,以启发读者思索生活。他的诗还想象奇特,富有象征意义,流露出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他的诗集里,最有影响的是《冬夜》,它不仅是现代新诗史上最早出现的新诗集之一,而且集中体现了俞平伯平实悠远的艺术个性和追求。1925年以后,俞平伯的散文创作渐多,先后创作并出版了《燕知草》(1928)、《杂拌儿》(1928)、《杂拌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等散文集。他的散文融抒情、写景、议论为一体,尤其善用既写实又空灵的笔调,自然而真切地表述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影响,属于学者一类的散文,但他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描写细腻委婉,用笔缜密,含蓄有蕴,古朴典雅,并且飘逸着一股“涩若青果”的清香,使人回味不尽。他那杂揉着文言、口语、方言等多种因素的语言形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打桔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都是现代散文史上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此外,俞平伯从20年代初至今,潜心钻研《红楼梦》60余年,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重要代表论著,此后又陆续发表近40万字的研究论著,为《红楼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平伯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俞平伯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学者。生于1900年。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俞平伯早年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加入过“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等新文学团体,倡导“诗的平民化”,努力创作新诗和散文,并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之一。1922年,俞平伯与朱自清等人一起共同创办《诗》月刊,宣传和提倡新诗创作。俞平伯在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等大学教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俞平伯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俞平伯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有:新诗集《冬夜》、《西还》、《忆》、《雪朝》等,旧体诗集《古槐书屋词》、《遥夜闺思引》等,散文集《剑鞘》、《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郊集》等,评论集《〈红楼梦〉辨》、《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读诗札记》等等。俞平伯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他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脍炙人口,曾广为传诵。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俞平伯1900—

现代诗人、散文家,红楼梦研究家。浙江省德清县人。原名俞铭衡。北京大学文科毕业。解放前曾在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和中国学院等校任教多年。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为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会会员。九三学社委员。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五四”时期,俞平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努力创作新诗和散文,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新文学团体。他的主要作品有新诗集《冬夜》、《忆》和《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集)、旧体诗集《古槐书屋词》和《遥夜闺思引》、散文集《燕知草》、《杂伴儿》、《杂伴儿之二》、《燕郊集》。俞平伯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作品中凝结着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后来,开始转向古典诗词小说的研究。1952年出版的文学论集《红楼梦研究》中表现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曾受到过广泛的讨论和批判。

俞平伯1900~1990

现当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名铭衡。原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为“新潮社”发起人之一,并开始新诗创作,提倡“诗歌的平民化”。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次年与朱自清等创办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杂志《新诗》月刊。同年出版的新诗集《冬夜》,多借景抒情,表现“为爱而活着”的信念,色调凄清。1923年任教于上海大学。同年出版《红楼梦辨》后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于1952年再版。另写有《西还》和《忆》两部诗集,或表现对人生的冥想,或转向童年生活的缅怀。艺术上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形成长于描写、精于音节、喜于说理的特点和委婉缠绵的风格。1925年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先后出版了《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等散文集。这些散文刻意师法周作人和明人小品,缺少时代气息;文笔繁缛晦涩,思绪玄妙感伤,造成朦胧空灵的意境。另撰有《读诗札记》、《读词偶得》等专著。抗战爆发后执教于中国大学。1945年加入九三学社。出版了学术著作《清真词释》。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此间有《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唐宋词选释》等重要学术著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