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净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净化jinghua希腊文为kathasis, 也可译为“陶冶”。指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宣泄、消除而转化为相反的激情。文艺欣赏活动中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或称复杂的情感转化。作为任何情感的本质的神经能量的宣泄, 是在和通常相反的方向中发生的。因此,艺术便成为神经能量最适当和最重要宣泄的最强大手段。一切艺术作品结构含有的内在矛盾性就是这一净化过程的基础。Л·С·维戈茨基认为:“从寓言到悲剧,审美反应的规律是一个:审美反应包含着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激情, 这种激情消失在一个终点上,好像消失在‘短路’中一样。”净化问题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少争论,主要有三类解释,即有人从医学上把它看成“宣泄”;有人从宗教方面把它解释为“涤罪”; 还有人从道德角度说净化就是“提高”或“升华”。 净化Jing hua希腊文katharsis,即“陶冶”。这一术语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获得了美学意义。他在谈到悲剧的作用时指出,悲剧唤起怜悯和恐惧,通过情感的净化,它可以陶冶人的的性情,有益于心理的健康。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情感是自然产生的,不同的人情感的强度也不同。这种自然情感不能强制地消灭或压抑,只能让它自然地宣泄(即净化),使之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把过度的情感发泄掉,能产生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使自然情感得到正常的调节,符合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使教育和快感在净化作用中得到统一,净化是自然的人向社会(道德)的人过渡桥梁。艺术的社会作用,表现在这种潜移默化、造就人的性格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功能上,如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结局,能给人们强烈的道德震撼,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具有伦理意义。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对于认识快感作用有直接意义,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后世的重视和研究。 净化希腊文为katharsis。本意有多种,医学上用作宣泄,宗教上用作涤罪,道德上用作感化。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首次引入美学理论中,在其名篇《诗学》中作了阐述,用这个词来说明悲剧艺术对人的审美作用。他认为,悲剧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与现实中人物相似但更加美好的一般人物,这些人物由于某些弱点过失而遭大祸,由此可使观众产生“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既可使麻木不仁的人们的情感得以适当的提高,又可使过分强烈的情绪的人们宣泄一部分情感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净化即是指这种情感调节的功能。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后人有不同理解,一种是从纯医学角度上理解“净化”,认为由悲剧引起人们的悲悯和畏惧之情,通过欣赏悲剧的办法得以渲泄而获得情感上的放松与调节,达到心理平衡,完成净化。一种是从伦理道德教育角度去理解“净化”,认为悲剧给人们一种道德伦理的启迪,因为目睹剧中人的某些过失所引起的巨大灾祸而产生恐惧和怜悯,害怕悲剧中的后果,实现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达到净化。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宗教方面去理解净化,把净化看作是净罪,并通过宗教方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赎罪,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