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医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医缓

春秋时秦国良医。据《春秋左传·成公十年》载,公元前581年,晋侯病重,去秦国请医生,秦伯就派医缓前去。由于晋侯病入膏肓,砭石、针刺、药物都达不到那里,病未治好。然医缓的诊断是准确的,晋侯夸他是好医生,并酬以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去。

医缓

春秋时期秦名医。是我国最早的专职医生之一。成公十年 (前581) 晋景公患病,先召巫医治,无效。后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医缓前往。医缓未到晋国时,晋景公梦见所患疾病变成 “二竖子” (两个儿童),相互对话,一曰: “彼良医,惧伤我,焉逃之?” 另一曰: “居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缓至,为晋景公诊病后,认为疾病已无可救药,因病居 “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景公见他诊断如此准确,连称良医,厚礼而归之。景公不逾十日而亡。后世“病入膏盲”成语,称疾病为“二竖”,即源于此。

医缓

秦桓公时(公元前603年至前577年)的秦国名医。公元前581年(秦桓公二十三年),曾为晋侯诊断疾病。他指出:“公(晋景公)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膏肓),攻(炙)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左传·成公十年)。“病入膏肓”的成语即源于此。医缓离晋不久,晋景公进餐时突觉腹胀难忍,结果死于茅厕,正应了医缓的诊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