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山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博山炉boshanlu古代焚香的一种器具,也是一种熏炉,不同于一般敞口的香炉。博山炉是由炉身、炉盖和炉座组成的,盖隆起向上呈尖状而多变化,雕镂成山峦形,并刻划有人物和走兽形象,之间有孔与外部相通,使香烟四溢。博山是象征海上的仙山,因称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代,多为青铜制品,有的遍体饰云气纹,有的加鎏金或错金银。也有陶瓷材料制成的博山炉。 博山炉焚香用的器具。熏炉的一种形式。始造于汉代。炉底圆盘型,炉体置于盘的中央,炉盖雕镂成山形,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故名。香在炉腹中烧燃,烟香从镂孔中飘出。汉代前,焚香并无专用器具,多以铜、陶、瓷、瓦、木等器皿代替,此炉开焚香专用器具的先河。用途主要有三: 一为薰衣之用。我国古代无香水的发明,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须将衣服薰香方不失仪,后平民社交也相沿成习,至清乾隆末年西洋香水东来,此风始息。二为书房必要之器。古人读书前先焚香,以此驱除霉臭,愉悦心境,以利于理解及记忆,同时达到恭谨惜时,免致懈怠之目的,故有 “红袖添香夜读书”之句。三为供祠神佛之用。后代以此为主要用途。 博山炉Boshanlu古代焚香的一种器具,也是一种熏炉,形式上完全区别于一般敞口的香炉。博山炉是由炉身、炉盖和炉座组成的整体造型,盖子多为隆起向上呈尖状而多变化,雕镂成山峦形,并刻有人物和走兽形象,之间有孔与外部相通,使香烟可以由内向外四溢。博山是象征海上的仙山,因而称为博山炉,盛行于两汉与魏晋时代,多为青铜制品,有的遍饰云气纹,也有的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还有用陶瓷材料烧制而成的。 博山炉boshɑnlu西汉铜熏炉。咸阳附近汉陵陵园出土。通高22厘米,底径18.2厘米。上有盖,盖高而尖并雕镂成山峦形,山峦之间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仿佛海上仙山,故谓“博山炉”。圆形铜盘中央竖立着上承炉身的直柄。使用时,把香料放在炉内点燃,香烟通过盖上镂孔散出。正如汉代刘向《熏炉铭》所述:“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倚,朱火青烟”。博山炉工艺精湛。现藏咸阳博物馆。 博山炉汉代铜器。1975年在西安市北郊汉城乡高庙村外一椭圆形深坑中发现,一件。上呈桃形,口部外突出一圈弦纹,上部有盖,呈博山形。茎中部突出一环状饰。通高16、底盘外径16.5厘米, 内径14.3厘米, 沿边宽1.1厘米,高3.2厘米,圈足径8.5厘米,高0.3厘米。根据器形分析,当为西汉晚期器物。1981年在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窦寨村一铜器窖坑中亦发现一件。圆腹,腹壁近底处向内凹,中部有一周凸起的宽带纹。柄微细长,中间有突箍一周。座上亦有凸出卷云状花纹,底下承一盘,盘与炉可以分开,用铆钉扣住。盖作圆锥形如博山,盖上透孔有圆形、四瓣花形。口径10厘米,盘径24.2厘米, 通盖高26.2厘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