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纥

分类:【传统文化】

古族名。本出匈奴,北魏时称高车部,或敕勒。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散居漠北,游牧为生,分为15部。隋大业中,韦纥与仆同、同罗、拔野古等部组成部落联盟,总称回纥。唐代天宝三载(747),破东突厥,在今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汗国,其典制与突厥相同。安史乱时,回纥助唐平叛,此后贸易更加频繁。于是学习农耕,并使用铁犁。唐代贞元四年(788)自请改称回鹘。开成五年(840),黠戛斯攻破其国,大部分迁往高昌,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建立政权。另二支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一迁葱岭以西,称葱岭西回鹘。

古民族名。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以翟鸟为图腾的游牧部落,春秋时代被中原诸侯蔑称为 “狄”(翟、狄同音),以后,他们又“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在汉文史书中相继被称为丁零、铁勒、敕勒 (有著名的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实际上都是同一名词的不同音译。其俗多乘高轮车,故又名 “高车”。后又称乌纥、袁纥、韦纥等,也是同一名的不同音译。丁零或铁勒曾先后臣服于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民族,公元四世纪末,这一古老的游牧民族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 回纥。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这一联盟不断扩大,最后在公元745年,即唐玄宗天宝三年,击败东突厥,建立了统治整个蒙古草原的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名义上是唐王朝册封的属国,曾派出骑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但唐王朝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唐肃宗急于收回长安和洛阳,与回纥军统帅相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后又在边境立马市,以四十匹绢换一匹马的代价,收购回纥马,最多时一年曾达十万匹。回纥廉价换来的绢被转手卖到印度、波斯,最后辗转运销到罗马等欧洲国家。转口贸易使回纥贵族获得惊人的利润,使他们脱离游牧生活方式,在草原上建立起壮丽的可汗城。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一支探险队在蒙古草原腹地的鄂尔浑河左岸,发现了这座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古都遗址,占地竟达二十五平方公里。公元788年,回纥向唐王朝自请改名为 “回鹘”,取 “回旋轻捷如鹘” 的意思。公元840年,回鹘的可汗城被其宿敌黠嘎斯人(吉尔吉斯人的祖先) 攻破,部众分三支西迁: 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为 “西州回鹘”; 一迁葱岭以西,称 “葱岭西回鹘”。在以后的三个世纪中,西迁新疆的回鹘人曾经建立过强大的汗国,但在十三世纪以后就相继灭亡了。回鹘人与土著居民互相融合,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明时被称为 “畏兀尔”(回鹘的音转),这就是现代维吾尔族的前身。据现代史学家吕思勉 《中国通史?宗教》,中国人称伊斯兰教为回教,乃因其为回纥人所信奉而然。那么 “回回” 或“回民”一词,也就是后代民族寻根意识的表现。

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民族名、政权名,与春秋时的狄和汉魏时的丁零有渊源关系。北魏时称“袁纥”,属铁勒东支诸氏族之一,隋代称“韦纥”,活动范围由鄂尔浑河、色楞格河流域迁至土拉河北。605―618年,趁西突厥被隋王朝打败,联合土拉河北其他铁勒部众反抗西突厥,成立同盟,总称回纥。629年,与唐、薛延陀联合攻灭东突厥。646年,助唐灭薛延陀,唐于回纥住地设置瀚海都督府。656年,出骑兵5万助唐灭西突厥。744年,得唐相助,灭后起的东突厥,从此建立起回纥汗国,大致继承了原东、西突厥的疆域。与唐关系密切,两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三次与其和亲。有文字,为突厥文和粟特文。原信萨满教,后改信从唐传去的摩尼教。遇丧事整面,逢大典拜狼旗。788年改称为回鹘。840年左右,因内乱和天灾疫疾,被黠戛斯所破,一部分南下依附唐朝,余众分3支向西北迁徙,与原住在河西和西域的同族人相汇合,先后建立起高昌回鹘、河西回鹘和喀喇汗王朝3个政府。

古族名。北魏时称“袁纥”,为当时铁勒东支诸氏族之一。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隋时改称“韦纥”,迁至土拉河北。大业(605―618)年间因反抗西突厥统治者的压迫,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同盟, 总称回纥。唐贞观三年(629)助唐灭东突厥。二十年助唐灭薛延陀, 唐朝即以漠北地区置回纥瀚海都督府。显庆元年(656)助唐灭西突厥。天宝三载(744)得唐朝助力,再灭后起的东突厥,建牙鄂尔浑河流域上游于都斤山,仍以游牧为生。辖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界河套, 北抵贝加尔湖。有文字(突厥文、粟特文)。两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唐三次以公主嫁回纥可汗。贞元四年(788)自请改称回鹘。开成五年(840)为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所破,余众分三支西迁,和原住在河西和西域的同族人相汇合而分为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和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

古族名。先世为丁零、狄、北魏时的袁纥及隋时的韦纥、乌纥。原为铁勒之一部。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公元7世纪时徙居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臣属于突厥帝国。隋大业(605―618)年间,因反抗西突厥的统治,联合仆固、同罗、拔野古笃部落成立同盟,遂称回纥。唐贞观三年(629),助唐灭东突厥。二十年(646),其首领吐迷度助唐灭薛延陀,唐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使隶燕然都护府管辖。显庆二年(657),再助唐灭西突厥。天宝三年(744), 回纥药罗葛氏首领怀仁可汗骨力裴罗统一内外各部,藉唐助力,灭东突厥,徙牙于鄂尔浑河上游于都斤山斡耳朵八里,史称之为“回纥汗国”。其辖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抵贝加尔湖。与唐往来密切,曾两度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廷尝三次以公主嫁其可汗, 以为羁縻。贞观四年(788),上书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开成五年(840)左右,因天灾及内乱频生,势衰,为黠戛斯所破,国亡,部落溃散。其众除部分南徙内地外,余分三支西迁:一支奔河西走廊,一支奔安西,一支投葛逻禄,并与原住河西、西域的族人汇合,分别形成河西回鹘(甘州回鹘)、高昌回鹘(西州回鹘)和葱岭西回鹘(喀喇汗王朝)。部众西迁前,主要从事游牧,多大足羊和马。兼营狩猎贸易。推行封建制度,赋税属部,强令被征服部落人民缴纳租税,服无偿劳役。性好歌舞,信奉萨满教与摩尼教。崇拜狼。使用突厥文、粟特文。西迁后,转事农业,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使用回鹘文。公元10世纪以后,逐渐皈依伊斯兰教。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等地裕固族,即其后裔与当地居民融合的产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