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26 唐甄1630—1704

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任山西长子县令。未几,丢官。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对君主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认为自秦以来“帝王者,皆贼也”;对封建君臣关系持否定态度,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反对重男轻女。主张“民惟邦本”,实行富民政策,反对“虐取于民”,强调安民于田,安贾于市。著有 《潜书》。

唐甄1630—1704

清初思想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亮。四川达州(今达县)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学宗阳明良知之说,但重视事功,主张事功为心性修养的表现,提出“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实功也”。猛烈抨击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认为忠孝仁义之说“致人于死”,切不可强而行之。著作有《衡书》,又称《潜书》。

唐甄1630—1704

中国清初思想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祖籍浙江,世代为官不绝。28岁举于乡,会试不第,42岁时出任山西长子县令,然仅“十月而革为民”(《潜书·守贱》)。后转而治学,家道亦日落。困于田薄赋重,弃农从商,失败后转而为牙人(经纪人),又为客商污告窃金,“器物鬻尽,无以偿之”(《恒说》)。晚年开馆授徒,穷困潦倒而卒。伦理思想上,主张性德、性才、性功相统一的人性观。认为人性不能仅是个人内在的道德本性,亦应在社会生活中获其现实性。性德只有通过性才转化为性功,才使人性获得完满的实现。而离开才和功讲尽性,只能是“徒抱空性,终于自废”(《性才》)。并由此提出“仁义礼智俱为实功”(《宗孟》)。要求“尽仁,必能育天下”;“尽义,必能裁天下”;“尽礼,必能匡天下”;“尽智,必能照天下”(《性才》)。进而明确主张“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有为》)。强调一切“善施”、“善政”都必须“从人”、“救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否则“贤而不致于用,吾见其不瓦砾若也”(《贞隐》)。提倡君子应愤发自强,“志任天下”(《思愤》)。在人伦关系方面,则力倡以平等为原则,处理人们之间的一切道德伦常关系。认为“平”是“天地之道”,亦是人生权利,故“不平则倾”。并由此而提出“五伦百姓,非恕不行”(《夫妇》)的伦理命题。主张在君主与臣民关系中,要抑“天子之尊”。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抑尊》),故天子亦应视自己为普通人,要容许臣民“攻君之过”(同上书),要礼贤下士,“处身如农夫”。在父子关系中,要对上不重父轻母,对下不重子轻女;在朋友关系中,要讲诚挚;在兄弟关系中,要讲和顺;在夫妻关系中,要讲“敬且和”。强调民本主义,指出“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考功》),“国无民,岂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奈何见政不见民也!”
(《明鉴》)抨击君主专制:“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室语》),认为忠孝仁义都可“成崇”,“致人于死”。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批判。唐甄的伦理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要求,闪烁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著作有《潜书》等。

唐甄


唐甄1630—1704

初名大陶,字铸万,改名甄,号圃亭,达州(今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曾任知县,与长官不合,十个月即罢官。后居苏州,一意著述。为文多为社会贫富不均抱不平,学术思想上则反对宋儒的只讲心性不谈事功。是清初进步思想家。著有《圃亭集》及《潜书》。

唐甄1630~1704

明末清初思想家。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明达州 (今达县) 人。清顺治十四年 (1657年) 举人,任山西长子县令,有善政,未满年即因事去官。嗣充当商 “牙”,晚年流寓江南,历经坎坷。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不讲事功,认为心性和事功是互为表里的,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指出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贱也”。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控诉。在经济上主张富民。著有《毛诗传笺合义》、《春秋述传》和《衡书》79篇 (后改为《潜书》),又有《潜文》、《潜诗》、日记等并传于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