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鞅变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7 商鞅变法

见13124“商鞅”。


011 商鞅变法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实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商鞅于孝公元年 (前361) 入秦,三年 (前359)说孝公始行变法,六年(前356)被任为左庶长,全权主持并正式推行变法。变法分两个阶段:第一次为孝公三年;第二次为孝公十二年(前350)。变法的主要内容,除推行郡县制和建立连作法外,在经济上有:(1)废除井田制,用法令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军功,扶植军功地主。废除贵族爵禄世袭的特权。凡为国立功,按斩敌首授爵,依爵授田宅、奴婢;(3)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加重商税,限制从商人员的数量,凡未经批准弃农从商或因怠惰而致贫者,全家没为官奴;(4)创立按男丁征收赋税的办法。一户有成年男子两个以上者必须分户,否则赋税加倍;(5)统一度量衡制,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变法使秦国由落后而一跃变为富强先进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26 商鞅变法

战国中商鞅在秦主持的改革活动。商鞅为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前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于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废止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赋的办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凡从事耕织致粟帛多者可以改变原来的身份,免除徭役,有军功者还可以授予爵位;废止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以地区为单位的基层行政机构,分全国为31个县,由国王直接委任官吏;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加强思想统治,“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裁私议,维持“壹教”。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就,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Shangyang bianfa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一次改革。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曾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事,后因不得志而来到秦国。秦国的地理位置偏处西方,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情况严重,而且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这些因素使秦国在七雄中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秦孝公做国王时,发奋图强,下令求贤才进行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其主要内容有:令民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法,以此来加强对老百姓的控制;凡是一个家庭内有两个丁男的必须分家,否则征收两倍的赋税;发布垦草令,开垦荒地,奖励耕织,抑制商业的发展;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公元前350年,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商鞅又下第二次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这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建立县制,在全国设置4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度量衡制。商鞅的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废除了秦的奴隶制,确立了封建制。与魏国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子惠王即位,反对新法的旧贵族乘机诬陷商鞅谋反,商鞅被处以极刑,车裂而死。商鞅虽死,但变法的成果仍沿袭不变,秦日益强大。商鞅变法奠定了后来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政治改革。秦国在东周时期,是政治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始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前后共两次。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准许买卖土地;2.奖励耕织,抑制商人,禁止游士;3.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建立军功爵制,按军功定爵位等级;4.建立中央集权的县制和什、伍连坐的编户制;5.统一度量衡。这一变法在当时各国改革中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奠定了秦国富强和统一六国的基础。

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一次封建性政治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生产力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较强,旧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秦孝公即位以后,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卒定变法之策。适逢商鞅由卫入秦, 他的变法主张得到孝公的赞赏,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遂下第一次变法之令;(一)按户籍行什伍“连坐”之法。一家犯法,如不检举揭发,“什”、“伍”同罪。(二)民有二男以上成婚者,如不分家同居,“倍其赋”。(三)重农抑末。凡“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及怠而贫者没为孥”,即努力耕织而获得较多的食粮和布帛者,可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堕而贫困者,全家罚作奴隶。(四)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凡在战场立功,按斩敌首级多少授予爵位;无军功者,虽为宗室亦不能享受贵族待遇。凡为私事而斗殴者,按犯罪轻重受刑。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后,商鞅又下第二次变法之令:(一)禁止父子兄弟成婚后继续“同室内息”,改变男女混杂的陋习。(二)推行县制。将乡、邑、城镇合并成大县。县置令、丞。全国共置三十一县。(三)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四)颁布法定度量衡制。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集权政体的形成,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约前390—前338) 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因功被秦封于商地,故称商鞅。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当时,秦国地处西方,封建经济虽已出现,但奴隶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旧贵族势力还很强大,国力衰弱,被东方几个主要封建诸侯国视为夷狄之邦。秦孝公即位以后,不甘落后,立志富国强兵,并下令求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前来投奔,受到重用,做了 “左庶长”。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是在前359年实施的,其内容是:(1)废除世卿世禄制。革除国君亲属。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旧有制度,规定凡五军功者不能列入宗室和享受俸禄。将军功爵分为20级,按等级赐给土地、宅院和奴婢。(2)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明确规定杀敌一人赐爵一级,或授给50石俸禄的官; 杀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九亩。凡属私斗,则按情节轻重,予以惩罚。(3)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所谓编户,即将境内居民全部载入户籍,5家为 “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所谓连坐,即1家犯法,若他家知情不告,则10家连坐,并处腰斩等等。(4)奖励耕织。凡努力从事农耕且成绩突出者,免除劳役赋税; 因弃农经商或游手好闲而致穷困者,全家罚为官奴。(5)鼓励个体小农经济。规定民有2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各立门户,否则,出双倍赋税。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内容是: (1) 推行县制。将乡,邑、城镇并为大县,县置令、丞,全国共分31县。(2)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3)统一度量衡,促进全国经济流通。(4) 制定秦律,即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的秦律,公布于众,全国遵守。商鞅的两次变法,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地发展成为先进富强的国家。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奴隶主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对商鞅施行了车裂的酷刑。但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是符合秦国的封建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商鞅死后,新法仍然在秦国广泛推行,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秦国偏居西鄙,受到诸侯各国轻视,即下令求贤。卫国人公孙鞅闻讯,从魏国来到秦国,以“强国之术”说服秦孝公,孝公让他主持变法。从公元前356至前350年,商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变法,奖励耕织,除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招徕三晋百姓,实行屯耕。经过变法,不仅打击了秦国旧贵族势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且加强了军事实力,壮大了封建经济,秦国由贫穷落后的小国成为当时最为兴旺发达的国家。秦孝公死后,秦国旧贵族向商鞅发动围攻,商鞅被车裂而死。虽则如此,但商鞅变法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的重要改革。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他少好刑名之学,曾在魏国谋事,后至秦,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故称商鞅。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闻讯自魏入秦,得到孝公信任,封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商鞅先后实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始于孝公三年(前359年),主要内容有:(1)废除世卿世禄,实行20级军功爵制。立有军功者,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根据爵位,分别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住宅、奴婢,并享用各自等级的车骑、衣服等。(2)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编制户口,以五家为伍,两伍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如邻家不告发,则十家连坐,处以腰斩;告发者如同杀敌者一样受奖,藏奸者如同降敌者一样受罚。(3)实行重农抑商。禁止弃农从商,对从事工商业和不事生产而贫者,罚作奴隶;努力耕织而生产粟帛多者,免除徭役。(4)推行小型家庭政策。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者,加倍征收赋税。革除父子、兄弟同住一室的落后风俗。新法推行后取得显著成效,秦国开始富强。十年(前352年),秦孝公封商鞅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位,相当于相兼将军)。十二年(前350年),秦迁都咸阳,同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1)推行县制。将都乡邑聚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县设令、丞,由国君任命,掌管全县政务。(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按土地多寡征税。(3)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度量衡器。(4)制定秦律。(5)焚毁《诗》、《书》,禁止游说。
商鞅前后两次变法,在秦孝公支持下,新法得到较彻底的推行。但由于不少措施触犯了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一些保守势力以谋反罪名逮捕了商鞅,并处以车裂酷刑。商鞅虽死,但其法却继续得到实行,国势日盛,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