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库全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库全书

丛书。清乾隆(弘历)敕纂。三千五百○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弘历(1711—1799)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于三十八年始设“四库全书馆”编辑此书。任刘统勋、于敏中等十六人为总裁,十四人为副总裁。下设总阅处,置二十二馆臣。又设总纂处五十三人, 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设局誊抄,任官督促监造,参其事者,凡四千四百○三人。包括当时名儒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纲、朱筠、姚鼐、卢文弨等三百七十余人。编选书目,辑补残佚,校勘文字,订正讹误,删却“邪佞不雅”之言,改正有辱清廷之语,抽毁有反满思想之作。厘订篇第卷次,辨明时代作者,版本流传,撰写提要。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1781),综编抄录一部,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七十八册,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又六十六子目,每书首冠提要一篇。其书来源包括内府和翰林院所藏之书,各省采进与私家呈献之书,当时社会通行之书,清代历朝及专为《四库》赶修之官书。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献典籍,尤详于元以前,于明为数最多。当时四库按传统四部法分收,文学从属政教,未有现代学科之独立性,故丰富的文学典籍散见于四部,如诗经收入经部;大量历史散文、传记,编入正史;小说归于子部;其它大量杂记、笔记亦分别在子部史部;唯集部收有总集、别集、诗文集、词集、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等,比较集中,但总集、文集中杂有奏议政论、策表等,不尽属文学性文章。虽然如此,仍属收有文学典籍较大的丛书。此书编成后,相继抄成正本七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 以上称“北四阁”;江苏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浙江杭州圣因寺文澜阁, 以上称“南三阁”等七处,另抄副本一部, 藏翰林院。 凡八部, 各部卷册、种数及内容略有差异。前此于乾隆四十三、四十五年抄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分藏于宫内摛藻堂和京郊长春园内味腴书居,乾隆年代,集中人力和财力,编成此书,于古籍整理方法、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学术界影响颇大。文宗、文汇、文源四部及《味腴荟要》相继亡佚,文澜阁本亦曾散佚,清末据文渊阁本,相继补钞复原,今仍藏于杭州,文渊阁本存于台湾,文津阁本移入北京,文溯阁本转入甘肃,《摛藻堂荟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库全书》编成,初曾选刊久佚秘籍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八百九十一卷,后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二百三十二种,题《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一九八三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澜阁本。

083 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编辑的丛书。弘历三十八年(1773)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辑此书,任命纪昀、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下设总阅处、总纂处;并设总纂官、总校官,设局誊抄,任官督促监造,直接参与其事的人员达4403人之多,其中有名儒戴震、邵晋涵、俞大猷、姚鼐等370余人参加,历时10年,综编抄录出第一部,凡6144函,36078册,字数大约为9亿9千余字。分为经史子集4部44类又66子目,每书之首冠提要一篇。《四库全书》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务府与翰林院的藏书;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补残的书;各省采进与私人呈献的书;当时社会上通行的书;清朝历代专为“四库”赶修的官书等。对所收集之书均进行了文字校勘,订正了讹误,辑补了缺残,凡认为有辱清廷之言,所谓“邪佞不雅”之语均予删除。丛书包括了先秦至清初的重要文献典籍,收书3503种,79327卷。成书后6年间,相继抄成正本7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以上称北四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七处。另外还抄副本一部,藏于翰林院。《四库全书》正本七部,抄本中的“文宗”、“文汇”、“文源”及“副本”、“翰林”四套相继亡佚,文澜阁本也散失,清朝末年根据文渊阁本相继补抄,使其复原。《四库全书》在整理古籍的方法、校勘、辑佚以及目录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对后世学术界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Sikuquanshu

清代官修的一部大型丛书。清高宗弘历为了宣扬文治的盛世, 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开设 《四库全书》馆, 任命亲郡王、大学士6人为总裁, 六部尚书及侍郎10人为副总裁,组织了360人的庞大机构纂修《四库全书》,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全书告成。全书总计收书3457种,79070卷,装成36000余册;存目6766部,93556卷。书成后,首缮四部,存放在北京大内的文渊阁, 圆明园的文源阁, 奉天的文溯阁, 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接着又缮录3部, 分放在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 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 杭州圣母寺的文澜阁。自四库开馆至七阁书完成, 前后历时17年。全书规模宏阔, 卷帙浩繁, 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壮举。它集古代典籍之大成, 把晋武帝时荀勖创始的古籍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备。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类下又分子目,便于检索。它优于一般丛书:❶在每部书的卷首都撰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崖略。”提要由四库馆内学问渊博的专家分别撰写的, 由总纂官纪昀汇总审定。纪昀又将“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200卷。
❷全书于经、史、子、集四部各撰“总叙”,各类撰有“分叙”, 概述学术源流。全书修成对保护古代典籍是一大功劳, 但是在修书过程中寓禁于征, 对于书中词义有抵触清廷者, 皆禁毁之。列入禁毁书目的, 约有2400多种。在修书的十年中又兴文字狱40余起。

《四库全书》Sikuquanshu

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下诏搜集全国历代图书典籍,第二年成立“四库全书馆”,实际总纂官为纪昀,汇集了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如陆锡熊、戴震、王念孙、任大椿、周永年、姚鼐等。动用人员总数达4 168人,历时15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全部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同时写定。该丛书共收录图书3 503种,7 9337卷,约9.97亿字。《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以下又各分若干类,类下再划分细目。图书抄写工整,装帧精致,当时共抄写7部,分别收藏于北京、沈阳、承德、镇江、扬州、杭州。《四库全书》的编纂,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乾隆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清朝的文治盛世,并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因此在征集、审定、纂修全国图书的过程中,对所见图书删节、改竄、重编、清洗、毁掉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修纂《四库全书》又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现在国内仅存4部《四库全书》。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通行较广。

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纂修。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在一定程度上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全书只缮写7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7阁。其中文汇、文宗阁所藏毁于战火;文源阁所藏亦焚毁于英法入侵;文澜阁所藏亦多散佚,经补钞得全。1934至193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200种,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参见“七阁”。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便检阅之需要。而清高宗弘历又为了加强文化统治,欲寓禁于征以便因势利导,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 (1772) 敕令设馆编修《四库全书》。于《四库全书》馆任职者360人,正总裁官有永瑢 (高宗第六子)、永璇 (高宗第八子)、永瑆(高宗第十一子)、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十六人,副总裁有梁国治、曹秀先、刘墉、金简等十人,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等十五人,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总校官陆费墀一人,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等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七人,总目协勘官有汪如藻等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刘校之,王尔烈、俞大猷、邵晋涵、戴震等三十九人,校办各省送到书纂修官有邹奕孝、姚鼐、翁方纲、朱筠等六人,以及黄签考证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官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四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王念孙、谢登隽二人,绘图分校官门应兆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其中有许多人为当时之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选书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为内府藏本,明清以来内廷藏书甚多,且多佳本。其二从明《永乐大典》中录出,《永乐大典》收古书八千余种,但只有正副二部写本,正本已于明末毁佚,副本也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劫掠,所以《永乐大典》之书靠《四库全书》保存了一部分。其三为各省采进本及藏书家私人进献本,此类书占比重颇大,清政府并于征书过程中大量抽查、禁毁所谓有碍正统之著作,并曾兴起文字大狱多起。《四库全书》经近十年之群力经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告完成。之后,又动员三千八百余人先后誊写七部,分藏于文渊阁(北京)、文溯阁(盛京)、文源阁 (北京)、文津阁 (承德)、文宗阁 (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后来文汇阁、文宗阁藏稿毁于战火,文源阁藏稿也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阁也多散失,又经补钞得全。因《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在清代除抽印部分著作为《武英殿聚珍丛书》外,一直未曾全部印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又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续刊第二至十二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才将运至台湾的七阁中最佳本文渊阁本全部影印,此部丛书才得公之于世。该书之优点:第一、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收辑古代著作最多的大丛书,中国古代典籍赖此得以保存流传,内容包括学术文化各种门类,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医药等无所不包。第二、该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贡献颇大,所选著作不仅精选善本,且大都加以校勘,校勘者又多系专家,无论从版本还是从内容方面都作了大量订证补漏工作。附于全书之末的王太岳汇辑《四书全书考证》一百卷,是极好的证明。第三,该书在目录学方面可谓达四部之顶峰。全书按经史子集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故称之“四库”。但在具体分类上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四部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细分六十六属,各部各类各属分别以重要典籍为中心,收列有关著作,如经部环绕十三经,辅以解经、考订、辨伪、名物等有关经学著作; 史部以二十四史为主干,旁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之属,以及与史学有关的地理、职官、政书、史评之类著作。子部集部,也大体相似。第四,每种书前都附有对该书作者、内容版本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考证,相当于书目解题及评价,后来纪昀汇辑成册 (为求文体一致,转录时有增损润色),即是解题目录书 《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提要对初读者有辨章学术指示深入研究之门径的作用。全书最大缺点有二,一是凡触清朝忌讳之著作,均遭禁毁抽改,不仅使许多重要著作亡佚,甚至收入著作也面目改变,非复原貌。另一是主持编修者囿于所谓正统思想,在学术上又坚持门户之见,诋毁进步或不同思想著作,轻视生产技术,蔑视小说戏曲等,遂使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的著作未被收录。例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许多著作多遭排斥,儒学中尊程朱而否定其他学派等,也有失公允。此外,《四库全书》也同其他书籍尤其是官修书一样,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尽管如此,其整理和保存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四库全书》除著录部分外,也另有只存书名之著作六千余种,九万余卷,此部分也可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书介绍。另外,该书所收书籍种类、卷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七阁所存稿及后来的剩余几阁种,甚至《四库全书总目》记录数目,都不尽相同。文渊阁本今存36375册,连同 《总目提要》(殿本) 128册,《四库全书考证》 72册,分架图8册,共计36583册,是现存诸阁本册数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时又逐本逐卷清查,对缺卷、缺页、误号及字迹模糊1320处均加注说明,部分缺页等又加以补正,可以说是该书最好底本。有1983年—1986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刊行的缩印本。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百余人编。编修始自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经十年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部下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文献有一定作用。全书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宗、文汇、文澜七阁,后又续抄副本一部,贮于翰林院。文宗、文汇二阁的两部毁于战火; 文源阁的一部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所焚毁; 藏于文渊阁的一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二百三十种,原本现藏在台湾。藏于文津、文溯、文澜三阁的三部,被保存下来。贮于翰林院的副本,先后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时掠夺,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手写本丛书。1773年开馆修书,直至1793年始全部完成,历时2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完成抄写第1份,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抄成第7份。分藏于7阁,即北4阁和南3阁。为便于检阅,又编成《四库全书荟要》,收书473种。后又作《四库提要》200卷。7份数量略有出入,其中藏于承德的“文津阁本”经后人清查为3470种,36275册,229.0916万页。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经部分10类;史部分15类;子部分14类;集部分5类。7份抄本中,有3份毁于战火,其余4份现分别藏于北京、浙江、甘肃省图书馆,1部藏于台湾省。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470万页原书制成电子版,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168张光盘)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170多张光盘)2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