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曲古代大型歌舞曲。体制宏大,歌舞结合。汉魏时由“艳”、“趋”、“乱”三部分组成,具体演唱情况已不可考。唐代大曲是在宫廷宴会上演奏的,多由同一宫调(偶见转调手法)组成。全大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散序,无歌无舞,以器乐演奏散板形式的乐曲为主;第二段称中序(拍序),以抒情慢板的歌唱为主,兼有舞蹈;第三段称破(排遍),节拍急促,歌舞并重,以舞为主。在各段中还可以分若干叠(乐段)。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说:“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唐代大曲风格殊异,可分为清乐大曲、燕乐大曲、胡部大曲、*法曲等。著名的大曲有*《秦王破阵曲》、*《霓裳羽衣曲》、《梁州》、*《甘州 》、*《渭州》、*《六幺》等。 021 大曲古典大型歌舞套曲。初起于汉、魏,由相和歌与舞蹈、器乐相结合而成,称相和大曲。曲体通常有三个部分,即“艳”(乐器序奏)、“曲”(多段歌唱,有乐队伴奏。每段称一“解”)、“乱”或“趋”(歌舞并作或以舞蹈为主,有乐队伴奏)。实用中,常以不完全形式出现,如《白头吟》只用 “曲、乱”; 《步出夏门行》 只用“艳、曲”等。六朝时,相和大曲中吸收南方音乐,改称清商大曲。曲体框架无大变,唯在全曲结尾部分常用多段器乐演奏,称“送歌弦”。隋、唐以来,大曲中广收国内各民族乃至外国音乐,“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产生许多著名作品,如《泛龙舟》、《破阵乐》、《绿腰》、《凉州》、《伊州》等。曲体已发展为“散序”、“中序”(也称“歌头”)、“破”(也称“舞遍”)三大部分。同清商大曲相比其内部结构有了很大扩充。如唐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散序6遍 (段),中序18遍,破12遍。白居易《早发赴洞庭舟中》诗云:“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大曲音乐之长、曲体之大,可见一斑。宋代大曲多作“摘遍”(摘其若干段)演出,究其原因,概出于此。在今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音乐中尚可见其遗绪。 大曲❶酿造发酵剂。曲块比小曲大,故名。主要以小麦、大麦(有的加豌豆、蚕豆、黄豆粉)磨碎压成砖状曲块放入曲房培养而成。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主要是曲霉及少量酵母。用其生产白酒,发酵期较长,出酒率偏低,但产品风味好,故广泛用于白酒生产。 大曲massive raw starter for alcholic liquor又称麦曲、块曲。生产酿造酒用的糖化发酵剂。多为砖状,块状,比小曲形状大的粗酶制剂故名大曲。原料以大麦、小麦为主,有的加豌豆或黄豆粉。经磨碎,掺水压成砖块状,置于曲房,保温30~35℃,培养2~3个月再予使用。大曲所含微生物极为复杂,但主要是曲霉及少量酵母菌和细菌,其特点是边糖化、边发酵。也有改用纯粹培养的麸曲及酒母代替大曲。大曲质量直接影响着出酒率和酒的风味。茅台酒、汾酒、西凤酒、泸州大曲酒和江苏的洋河、双沟大曲等仍然采用大曲。根据制大曲时升温不同,又常分高温曲和中温曲等各种大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