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鼓为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韵白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是 曲艺的 一个类型,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大鼓以唱为主,属于 “板腔体” 的曲艺形式。大鼓的标志为鼓板。演员 一般自己击鼓、打板并演唱,其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等。大鼓的文学脚本为上下句的形式,以七字句为主,多为“三三四”或“三四三” 的句式,并以两句为 一组。上句用仄声字,不要求押韵,下句用平声字,要求押韵,一上一下,反复循环运用。现代的大鼓词,一般认为是由唐代的“变文” 发展演变而来,北宋末期赵德麟的 《商调蝶花鼓子词》,当是大鼓词之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才形成现在大鼓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鼓词的创作,多为民间口头创作,其内容多为歌颂忠臣良将、保国英雄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忠义水浒传》、《三国志》、《呼家将》、《杨家将》等等,还有一些是根据著名的小说和戏曲改编的。大鼓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按其流行地域的不同,又分为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梨花大鼓、湖北大鼓、上党大鼓等等。各地的大鼓在其唱腔上、伴奏上、乐器的使用上等,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 大鼓曲艺的一类。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乐器伴奏。流行于北京地区的大鼓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等。京韵大鼓,清末由木板大鼓经刘宝全改用北京话演唱、吸收京剧表演方法而形成,原曾有唱有说,后只唱不说,唱词多为七字句。梅花大鼓,清末起源于北京,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唱腔婉转优美,常演唱《红楼梦》故事。京东大鼓,起源于北京的通县、河北的三河、香河及天津的蓟县、宝坻一带(均在北京以东),本世纪三十年代传入北京,只唱不说,唱词为七字句。乐亭大鼓,清中叶形成于河北乐亭县,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的又称铁板大鼓,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十字句。 大鼓曲艺曲种。包括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东北大鼓等。地方不同,唱腔、伴奏等均有区别。一般是一人击鼓弹唱,一人或多人伴奏。 大鼓曲艺曲种的一类。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后扩展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最初的演唱曲目多为中、长篇连本故事,有说有唱,后多以短篇为主,只唱不说。由于地区不同,伴奏乐器和唱腔的差异较大。流行较广的有京韵大鼓、滑稽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西河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数十曲种。一般由一人自击鼓、板,伴奏少则由一名琴师用三弦伴奏,多则由三四名琴师用四胡、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采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 大鼓大鼓是曲艺的一个类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有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等曲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曲目短篇居多,也有长、中篇的。唱词多以七字、十字句为主。唱腔曲调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各地。在木板戏、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地吸收京戏、梆子及其它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有一百多年历史。 大鼓满族打击乐器。清宫廷和满族民间广泛使用。宫廷用鼓在用料及纹饰上更讲究。鼓框亦为木制,鼓面蒙以兽皮,直径2. 6尺余,漆黄色。框漆红色并绘五彩云龙,周围用镀金钉,四面为镀金环,悬挂于高6尺、相距各5.5尺之木架上,架柱均油饰彩画,柱头饰金罇狮,柱中钉镀金钩,以挂鼓环。用于演奏丹陛乐。 大鼓大鼓是曲艺的一个类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有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等曲种。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曲目短篇居多,也有长、中篇的。唱词多以七字、十字句为主。唱腔曲调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各地。在木板戏、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地吸收京戏、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等发展而成,有一百多年历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