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七古代丧祭习俗。人死后,每隔七日,作佛事,设奠祭祀死者,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故称。南北朝时已有此俗。《北齐书·孙灵晖传》: “(南阳王) 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此后,历代相沿成习。《旧唐书·姚崇传》:“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明张萱《疑耀》:“里俗人死,每遇七日,辄设奠,七七四十九日乃已。今国朝大臣谕祭,亦有七七,虽非通行古礼,但礼亦有之。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死四十九日而后七魂散也。七七之说盖本此。” 七七汉族丧葬习俗。流行于多个地区。俗称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后每七日散一魄,至七七四十九日则魄散尽,故民间以每第七日为忌。第一个七日称 “头七”,第二个七日称“二七”,以后类推。至期,要进行祭奠并为死者烧“七包”。做佛事、道场也最多以七七为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