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药rhizoma dioscoreae

补气药。见《蕃牧纂验方》。又名薯蓣、山芋、诸署、署预、淮山药、淮山。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茎。主产河南、山西、河北、陕西。甘,平。入脾,肺、肾经。功能健脾胃,补肺肾。主治:❶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脾虚作泻,配党参、白术、白茯苓、木香、神曲、砂仁等。
❷劳伤咳喘,与党参、白术、干姜、当归、芍药等配伍,如配熟地黄、生龙骨、山茱萸、白芍药、牛蒡子、苏子等治肾阳虚不能纳气之喘逆。
❸肾虚不固所致的滑精、尿频,多与熟地黄、芡实、龙骨、牡蛎等配伍,或与益智仁同用。牛、马30~90克;猪、羊9~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湿热、实邪、便燥者忌用。本品含皂甙、粘液质、尿囊素、胆碱、精氨酸、淀粉酶、粘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碘质,还含止杈素(D-abscisin)。粘液中含甘露聚糖(mannan)植酸(phytic acid)。粘液质在体内水解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有滋补作用。淀粉酶有分解淀粉为葡萄糖的作用,对尿糖增多久服有效。


山药yam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属名 Dioscorea L.,古名藷藇、,别名大薯、薯蓣、佛掌薯等。产品器官为块茎,每100克鲜山药含水分76.7~82.6克、碳水化合物14.4~19.9克、蛋白质1.5~1.9克以及副肾皮素。可炒食、煮食、糖馏,干制入药为滋补强壮剂,对虚弱、慢性肠炎、糖尿病等有辅助疗效。
有些热带国家以山药为主食。西非及尼日利亚产量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 中国除西藏、东北北部及西北黄土高原外,其他各省都有栽培。
起源和驯化 山药按起源地分亚洲群、非洲群和美洲群。前两群染色体基数x=10,美洲群x=9。亚洲群的主要栽培种有 D.alata、D.esculenta、D.japonica、D. bulbifera、D. hispida、D. opposita等;非洲群有D.rotundata、D.cayenensis;美洲群有D.trifida。各个种的驯化是独立进行的,历史久远。D.alata和D.esculenta的主要演化中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前者可能从亲缘野生型D.hamilto-nii和D.persimilis杂交而来,后者经选择演化而成。D.cayenensis原产非洲森林区,D.rotundata为杂种起源。D.trifida 在巴西和圭亚那边境驯化,栽培仅限于美洲。
中国是山药重要原产地和驯化中心。D.alata原产热带地区,D.batatas由D.japonica演变而来,原产亚热带地区,在这些地区还有它们的野生种。《山海经》(公元前770~前256)中有山药分布记载。唐代《四时纂要》(韩鄂撰)(800~905)中有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记载。


植物学性状 须根系。发芽后根着生于茎基部,呈水平方向伸展达1米,主要分布于20~30厘米的土层中。茎蔓生长达3米以上,横断面圆或多棱形,右旋,常带紫色。地下肥大产品器官的解剖结构具分散维管组织,因此为块茎,有长圆柱形、圆筒形、纺锤形、掌状或团块状等。周皮褐色,肉白色,表面密生须根。叶三角状卵形至广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戟状心脏形,互生或对生,极少轮生,叶柄长,叶腋发生侧枝或形成气生块茎(称零余子),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2~4对腋生,花小、花被6,白或黄色。蒴果具3翅,扁卵圆形,栽培种极少结实(图1)。
种类和品种 中国栽培的山药有两个种。
普通山药(D.batatas Decne.) 又名家山药。染色体数2n=4x=40。也是日本的主要栽培种。叶对生,茎圆、无棱翼,叶脉7~9条突出。按块茎形状分为三个类型:❶扁块种:块茎扁形似脚掌,入土浅,适合浅土层及粘重土壤栽培,主要分布于南方,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的脚板薯,浙江瑞安红薯。
❷圆筒种:块茎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长约15厘米,横断面直径10厘米,分布于南方,如浙江黄岩薯药、台湾圆薯。
❸长柱种:块茎长30~100厘米,直径3~10厘米,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块茎入土深,适合深厚土层的砂壤土栽培。名贵品种有河南博爱、陕西华县的怀山药、河北省武骘山药、山东济宁米山药、江西南城准山药等。
田薯(D.alata L.) 又名大薯、柱薯。染色体数2n=3x=30、2n=8x=80。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茎具棱翼,叶柄短,叶脉多为7条。块茎甚大,有的重达40公斤以上。按块茎形状也有三个类型:❶扁块种:如广东葵薯,福建银杏薯,江西南城脚薯。
❷圆筒种:如台湾白圆薯;广州早白薯、大白薯,广西苍梧大薯。
❸长柱种:如台湾长白薯、长赤薯,广州黎洞薯,江西广丰千金薯和牛腿薯等。
生长发育和块茎形成 山药用地下块茎或气生块茎繁殖。茎叶生长喜温暖,畏霜冻,适温为25~28℃。块茎生长适宜地温20~24℃。发芽要求土壤温度15℃左右。一年一茬,于终霜时出苗,霜降时收获。块茎耐-15℃地温。发芽后先抽生芽条,在芽条基部发根,发芽期30~50天(图2)。芽条长1米时开始展叶,继而枝条不断伸长和发生新叶,直到显蕾或叶腋着生气生块茎止,为发棵期,以茎叶生长为主,约60天。显蕾后茎叶与块茎同时旺盛生长,渐以块茎为主,直至茎叶衰败,约需60天以上,为块茎膨大期。此期块茎积累的干物量占总干重的85%以上,绝对积累量超过茎叶一倍,块茎根端有一群始终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块茎形成是这部分细胞不断增殖和膨大的结果。


图2 山药发芽情况示意图


栽培技术 山药春种秋收,生长期长达180天以上。要求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栽培山药需深翻地,耕作深度扁块和圆筒种约30厘米,翻地后按60~80厘米作平畦或高畦; 长柱种按1米距深翻沟土,深60~100厘米,回填沟土后作畦。结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并与土壤充分掺和均匀。未腐熟的粪肥不宜深施,一般施于浅层或铺施畦面。每生产1 000公斤山药,需氮4.32公斤、磷1.07公斤、钾5.38公斤。山药每隔3~4年以零余子培养栽植材料用于播种(图3),植株生长势较旺,其余年份可用地下块茎切块繁殖。长柱种块茎茎端有一潜伏芽,常用带潜伏芽的一段做种,称“山药栽子”或“芽嘴子”; 块茎其余部分也可切段做种,称“山药段子”,长6~8厘米,出苗比“山药栽子”晚,因此播种前先催芽,栽植时横放。扁块种、圆筒种的块茎一般只有茎端能发芽,切块时要带着部分茎端纵切。


图3 零余子发芽长成的苗


地温约10℃时播种,先开沟,单行条播者在畦中央栽种,双行条播者在畦两侧开沟种植,深约10厘米,施肥后将种薯栽子(或段子)平放沟中,株距15~20厘米,随即覆土。若土壤水分不足,可先浇水后播种。出苗后茎叶生长快、细嫩脆弱,需及早支架扶蔓,并保留1~2个健壮苗和及时摘除蔓基部侧枝。山药主要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中耕宜浅,结合中耕追肥、浇水。苗期和发棵期适当浇水,促进根系深入土层; 块茎膨大盛期要始终保持土壤湿润:雨涝天注意及时排水,支架前铺施粪肥并配以速效氮肥。植株基部叶片老化时收获,冬季土壤不结冻的地区可陆续采收; 种用山药在霜降前掘出,应避免挖伤块茎,保留根群,去土后收藏。
贮藏加工 冬季多用窖藏,春暖时置篮内,于通风冷凉的室内挂藏,可至初夏。
加工品种为长山药,供药用。中国主要产地如河南博爱、沁阳,山东济宁,陕西华县,江西瑞昌。将鲜山药两端较细部分切去,浸水一天后取出,刮净外皮。后置熏炉中用硫磺熏蒸1~3天,待山药变软和出水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即成粗制品,称“毛条”。每4~7公斤鲜山药产毛条1公斤。为使毛条洁白圆滑而具光泽,须再加工。将毛条浸水10~12小时,泡软时捞出,置席箔上晒半天。当毛条表面发亮时撒上淀粉,用搓板搓光表面; 当毛条发软时,再晒半天,并切成长16~18厘米的条,再撒上淀粉,用搓板直搓到薯条圆滑光洁后晒1~2天,充分干透,便成精制品,称“光条”。
病虫害 主要有白涩病 (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根腐病(Rhizoctonia solani)、炭疽病(Glo-oeosporium pestis)、褐色腐败病 (Fusarium oxyspo-rum)等。害虫主要有蛴螬、斜纹夜蛾等(见蔬菜虫害)。

山药

又称“山芋”、“薯蓣”、“薯药”。宋陶谷《清异录》载,“淇上 (河南省北部淇县一带)薯药称最,大者号 ‘天公掌’,次者号 ‘榾拙羊’”。有野生、家生两种,为常用烹饪原料,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载,“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并油、盐、酱、醋不设,亦能自呈其美,乃蔬食中之通材也”。山药还有强筋骨、壮脾胃之功效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山药

见“薯蓣”条。


山药

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块茎。主产于河南怀庆地区。长江、黄河流域均有栽培。甘、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脾虚体倦,食少便溏。对脾气弱,倦怠乏力者,常与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同用;对身体虚弱、慢性病人、老年体弱者,可以本品煮食之(其他方法加工熟亦可),为平补之品;若见脾虚泻泄者,可与白术、茯苓、莲子、扁豆、薏米同用;若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与玉竹、黄精、石斛、麦冬相配。
❷肺虚咳喘。多与党参、麦冬、沙参、蛤蚧、五味子等同用。
❸肾虚遗精、带下、尿频。遗精,可与莲须、五味子、山萸肉等同用;白带过多,可与白术、茯苓、白芷等相配;膀胱虚冷、遗尿、尿频(尿余沥、尿失禁,或夜间尿频,尤多见于老年人)者,可与乌药、益智仁同用。
❹内热消渴,多饮多尿者,常与知母、天花粉、生地黄、葛根等相配。本品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作用缓和,是食疗佳品,如见上述症状者,可常食之。益气养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湿盛中满者不宜用。


山药

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块根。性味甘平。健脾养胃,补肺益肾。用于老年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以及肺虚久咳、虚痨咳嗽;还可以用于肾气不足,遗精遗尿、消渴之症。每日取山药250克水煮代茶饮,补气养阴。常服多食,久病可愈,无病可养生。治疗消渴病有效。本品与粳米共煮粥以治脾虚食少、腹泻消瘦等症。

山药

见“薯蓣”。

山药

薯蓣科薯蓣属缠绕藤本植物。全属约有600种。缠绕茎蔓长可达3 m以上。须根系,分布于地下20~30 cm的土层中。单性花,雌雄异株,穗状花序,2~4对腋生。蒴果具3翅。茎蔓生长3~4个月后地下部分开始膨大。一般1株着生1~3个块茎。单株产量0.5~1.5 kg。中国山药有普通山药和田薯2个种。按块茎形状分长形、扁形、块状3个类型。茎叶生长适宜温度25~28℃,块茎生长适宜温度20~24℃。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