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幅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幅利春秋时期晏婴的财富观。指个人获得财富要受到一定的社会道德的制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 幅利指私人的经济利益要有合适的限度,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晏婴(?—前500年)关于用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获取财富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嫚,谓之幅利。”意即如同布帛有宽窄幅度的制约一样,对富人的财富也要用道德来进行约束,使之也有一定的限度,以防止私欲的放纵。晏婴的“幅利”思想,是建立在“利过则为败”(同上)的认识基础上,认为积藏私利就会产生祸害。因此,他要求统治者以“义”为“利”之本,不仅自己能做到“薄于身而厚于人,约于身而广于世”,并且要在对财富的管理和分配方面,实行“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卷3),不聚敛供养个人的私欲,节欲以富民。他想通过“幅利”的方法来缓和及解决贫富悬殊与阶级矛盾的社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夸大了道德的功能及调节范围。但其中要求限制贵族阶级和国君纵欲挥霍的思想,则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