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序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序曲原专指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声器乐套曲、戏剧作品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的歌剧序曲有法国、意大利两种类型,并各有其格式。前者三段结构作慢、快、慢顺序的组合,中段为赋格形式;后者三段结构作快、慢、快顺序组合,主调风格。亨德尔、巴赫的序曲属前一种类型。18世纪后半叶以后,作曲家们进一步强调歌剧序曲的作用,使之暗示剧情,引导听众进入戏剧,为此,序曲常采用奏鸣曲式,分量加重。格鲁克的《伊菲格涅在陶罗人里》、莫扎特的《唐·璜》、贝多芬的《莱奥诺拉》、韦伯的《魔弹射手》、瓦格纳的《唐·豪塞》等歌剧的序曲都反映着上述特点。从此便产生了区分一般的“前奏”和“序曲”的依据,即看它是否以鲜明的音乐形象概括、提示全剧的剧情。19世纪,浪漫派的作曲家们又把序曲发展为不附在任何作品之前的一种独立的管弦乐曲,而且冠以标题。于是“序曲”便突破了原来的含义,也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这种序曲又称为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等。它们实际上已接近“交响诗”。世界著名的序曲除以上所提过的之外,还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1812年序曲》等。 序曲Xuqu歌剧、舞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电影等的开场音乐。也常单独用于音乐会演奏。另一种交响序曲,系独立乐曲,不作开场音乐用。只有一个乐章的管弦乐作品,往往是标题音乐。如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等。 序曲序曲指歌剧、清唱剧、舞剧及其他戏剧作品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早期(约17世纪)的歌剧序曲,为简短的开场音乐,无固定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三段组成,第一个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慢板和第二个快板用主调,这一形式史称意大利序曲。始创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为庄严缓慢的引子—赋格式的快板—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的形式。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并暗示剧情。如W·A·莫扎特的《唐璜》序曲、C·M·von·韦伯的《魔弹射手》等。L·von·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等。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则将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是交响诗的先驱。如H ·柏辽兹的 《罗马狂欢节》等。 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曲,有时也指某些大型器乐作品的开始曲。早期有两种类型:法国式,由慢板—快板—慢板3段组成,为复调风格;意大利式,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为主调风格。后歌剧、话剧的序曲常有暗示剧情的作用。19世纪以来,作曲家常用此体裁写成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的管弦乐曲,一般多为标题音乐,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 序曲乐曲体裁之一。歌剧、轻唱剧、舞剧、电影等开始前演奏的器乐曲,一般由交响乐队演奏,谓之序曲或开场乐。目的是暗示主题给观众与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音乐会序曲,在音乐会中独立演奏,只有一个乐章,通常为标题音乐,如《费加罗婚礼序曲》、《自由射手序曲》等。话剧配乐中的序曲。如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同名戏曲,贝多芬为歌德的戏剧《哀格蒙特》作的序曲等。 序曲4种舞台剧作(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话剧)及其他大型作品的序奏乐曲。17世纪出现歌剧序曲。早期分2种类型:法国序曲(吕利创建,3个乐章,慢—快—慢)、意大利序曲(斯卡拉蒂创建,3个乐章,快—慢—快),代表作品:珀塞尔《弥赛亚》(1742)、佩尔戈莱西《女仆夫人》(1773)序曲。19世纪独立为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1880)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