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猛龙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立。又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清王昶载:“碑高八尺四寸,广三尺七寸。”山东省曲阜孔庙藏。此碑是为当时的山东太守张猛龙歌功颂德而刻立的,碑额刻楷书阴文“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碑阳文24行,行46字,阴文12列。碑文书体方整雄健,用笔方顿浑厚,布局的行与行,字与字相互衬托,在平衡中求得一种动态和谐的美感。此碑是北魏碑刻的名品。包世臣评其云:“雄则生气勃发,故能茂,强则神理完足,故能密。”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整炼方折,碑阴则流宕奇特。”又《平碑记》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碑明拓本,文物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有此碑影印本。《金石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抱经堂文集》、《山左金石志》、《金石萃编》等书有著录。 259 张猛龙碑北魏正书碑刻。额题《魏鲁君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明帝正光三年(522)立,26行,满行46字,颂张猛龙兴学事。书法清劲耸拔,顿宕激昂。已开欧虞之门户。今存曲阜孔庙。有影印本行世。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书碑刻。正光三年(552年)立。石存今山东曲阜孔庙。书法结体精绝,清峻多姿,风力危峭,为北魏碑刻精品之一。 张猛龙碑北魏楷书碑刻。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现藏山东曲阜孔庙。碑文楷书,碑阳26行,每行46字,碑阴署名共12列。张猛龙碑楷书,已开唐楷之先河。此碑笔法坚实沉厚,刚劲雄强,笔势左低右高,左舒右敛。结体茂密整练,欹侧多姿。碑阴署名挥洒自如,笔势流畅。此碑是北魏碑刻的代表作品,历来评价甚高。清杨守敬称其书法潇洒古淡,欹正相生,高出唐人。康有为亦说其结构精绝,为正体变态之宗。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立。魏书。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277.2厘米,宽122.1厘米。碑阳24行,行46字;碑阴12列,第一列7行在阴额,第2列20行,第3列11行,第四列21行,第5列14行,第6、7列各21行,第8列10行,第9列2行,第10列3行,第11列4行,第12列22行。额正书阳文12字。为张猛龙歌功颂德碑。《张猛龙碑》是魏书中的精品,结体严谨秀丽,主横笔起处多为方笔,点法方园兼而有之,捺笔遒劲而少方笔,撇笔纵伸而有骨力。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北魏孝文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立。现存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高226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圆首浮雕蟠螭纹。额题与碑文皆阴刻正书。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3行12字。碑文26行,行46字。前23行记颂张猛龙任鲁郡太守时,兴学校、劝农桑的业绩。后三行为故吏题名及立碑年月。 张猛龙,字神,河南南阳白水(今湖北枣阳)人,累官奉朝请,鲁郡太守。时朝野崇尚佛老,而他则修儒学,兴礼教以化民。碑阴阴刻正书12列,共155行,刻故吏,门生题名。此碑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