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归有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1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20岁府试第一,35岁始中举,嘉靖四十四年60岁方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迁顺德府通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任所。其于仕途虽晚达,文名早传于天下。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推尊《史记》,推尊唐宋诸家,为文恬适自然,感情深挚,直抒胸臆,以鲜明的议论和大量的创作崛起于文坛,扭转了文风,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影响,被推为“有明古文第一”。但文境不够阔大,多写身边琐事,偏长于记和传,故成就有限。著有《震川先生集》,今人有点校本。 归有光1506—1571Gui Youguang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嘉靖十九年中举,后屡试不第,遂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出任长兴知县。升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纂《世宗实录》。 归有光1507—1571明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屡举不第,乃读书讲学,门徒数百人,时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始举进士,授长兴知县,官南京太仆寺丞。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称“唐宋派”,斥“文必秦汉”的“后七子”王世贞等为“妄庸巨子”,认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其散文简洁朴素,善于叙事,王锡爵称其“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为时人及后世所推重。有《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通五经三史,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历任浙江长兴知县、顺德府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曾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他对明代中叶前、后七子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王慎之、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推崇唐宋古文文从字顺,自然流畅,被称为“唐宋派”。这派的首领即归有光。他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文章虽好,唐宋间的名文也是佳作,斥责了当时拟古主义的代表人物王世贞。指出那种“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味泥古的流弊,必将文学引入歧途。他的散文多写身边琐事,真切感人,简洁流畅,是“唐宋派”创作成就较高的散文家。他的艺术特色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描写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但其反对拟古,多从文学形式着眼,未涉及内容上的真正革新,又因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身边琐事,题材较窄,未能反映明代社会矛盾。也有些作品揭露了恶霸横行、吏治腐败的现实,记载了一些民情世态,表现出对当时政治不满,对人民的同情。但有的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旧。著有《震川先生文集》共40卷(正集30卷,别集1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内收各种体裁散文774篇,诗歌113首。 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昆人)人。归有光在文学理论上主要是推崇唐宋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时王世贞为后七子领袖、文坛宗师,归有光却在《项思尧文集序》中贬斥他说:“盖今世之所为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之,以诋诽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以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王世贞闻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又反驳说:“唯庸故妄,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由此可见,他对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批评之尖锐、激烈。王世贞到了晚年,对归有光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表示心服,给归有光的遗象题赞词说:“风行水上,涣为文章,风定波息,与水相忘。告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 (今属江苏)人。九岁能属文,弱冠时已尽通五经三史。乡试中式后,会试不第,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安亭江上。读书讲道二十余年,学生常数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举进士,授长兴县令。隆庆中,受高拱等荐举,任南京太仆寺丞。后卒于官。有光从事文学创作时,拟古主义文风正笼罩文坛。他能不为风尚转移,卓然独立,斥当时“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为“妄庸巨子”,主张“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相颉颃”,公开赞扬唐宋古文的传统,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对抗。与王慎中、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散文创作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较大,但能自成一家。风格纡徐平淡,朴素简洁。其记事抒情的散文尤其为后人传诵。其中回忆往事、怀念故旧亲朋的一些篇章写得感情真挚,纯朴动人,往往善于从家人、朋友和自己身边不易被人注意的琐事中选取富于表现力的细节,出之以疏淡悠远的笔墨。归有光的散文创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坛时弊有所矫正,而且对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58岁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调顺德通判,再荐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卒于官。有《震川先生集》。擅散文。论文崇尚唐宋,反对“前后七子” “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为“唐宋派”主要代表,与唐顺之并称“归唐”。作品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从家庭琐事、亲朋聚散之描述中寄托深情,使人如临其境,若见其人,曾被黄宗羲许为“明文第一”,《项脊轩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为其代表作。亦能诗,清新纯朴,自具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