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形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形训xingxun

训诂学术语。指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字义的训诂方式。据形说义,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春秋、战国已开始使用。《左传》中有“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说文》引“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榖梁传》有“人言为信”,《韩非子》有“自环为厶,背厶为公”之语。都是最早使用形训法之例。《说文》的说解,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形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血) 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以形说义的条件。在运用字形探求词义的具体实践中,“形义统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成立的,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引申与字形有一定的关系,而远引申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如“廉”,本义是堂之边,从广,兼声。因为从广,故属建筑物一类,其本义与字形切合。而它的引申义——形容人的品质廉洁公正——则与字形的关系不易体会出来。第二,只有本字才能反映本义,假借字是不能靠字形来认识其意义的。如《左传·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以乐慆天。”慆本是借字,服虔按其本义去解释,则“慆”从“心”,表示一种心理上的态度,故训为“轻慢”。杜预训为“藏”,从字形上找不到一点根据来的。这正是因为杜预找到了它的本字“韬”,分析“韬”的本义,才作了正确的训释。“藏”与“韬”的字形是有一定联系的,可借助字形分析出来。第三,在通过形体分析字形时,注意“笔意”与“笔势”的区别。“笔意”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与“笔意”相对,是指经过演变,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以形说义”的“形”,则应指笔意。要分析“笔意”,必须借助小篆以前的文字。小篆是形体保留字义的最后文字,与甲文金文在笔画结构上很相近。但还不如甲、金文那样明显,最好是立足篆文;上参甲骨金文。
形训这种训诂方法,把字义和字形结合起来,使人见形知义,易懂易记。所以,直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师还有用这种方法教学生识字的,如告诉学生说:“信”就是人讲话要诚实,“体”就是人靠着树木休息,等等。但是这种方法用得不好,也会出毛病。比如许慎在《说文叙》中所指责的“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之类的谬说,都是不懂得造字原则,随意乱说的。即使许慎所肯定的“止戈为武”等旧说,也未必都可信从。武字,甲骨文作,金文作,都是上象戈,下象脚迹,是荷戈出征的意思,不能解释成“止戈为武”。以形说义(形训)必须在古文献中找到证据。

形训Xingxun

训诂学术语。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字义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 《说文解字·皿部): “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篆文作“”,字形表示浇水于手,下流于盘的古人洗手的全过程, 所以说它的意义是 “洗手”。《说文解字·宀部》: “寒,冷也(依段玉裁校)。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为覆;下有仌(冰)也。”篆文作“”,字形表示人在房中,上盖草,下垫草,还感到脚下冷如冰,所以说它的意义是“寒冷”。这种据形说义的方法,早在先秦古书里就已出现。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 “止戈为武。”韩非子 《五蠹》: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从字形结构上讲字义。传统训诂学中的形训,一般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甲骨文、金文发现之前,小篆为最古,又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资料可供使用。传统的文字学理论有 “六书”之说,一般认为“假借、转注”是用字之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的理论。这四书都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推求本义。以《说文》为例:《目部》:“目,人眼也,象形。”篆文,特象人目之形。《本部》: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指示字,篆文,“一”不是数字的一,而是指事符号,指出树根所在。《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会意字,篆文,段玉裁注:“乖者,戾也。此于其形得其义也。”《木部》:“橙,橘属。从木,登声。”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义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围,如凡从木的字大都与树木有关,从茻的字大都与茻有关;声符表示该字造字之初的读音。对形声字进行形训,不能求得确切的本义,只能得其本义大致所属的范围。对文字进行形训, 小篆有时也有靠不住的地方。如果甲骨文、金文有的字,一定要上追甲骨文、金文的形体。若甲骨、金文没有的字,仅有小篆形体,形训就要谨慎为之。

形训

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来解释字(词)义。如《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形训的主要作用在说明字的本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