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急递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急递铺

传令驿站。《续资治通鉴·宋纪·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 “金初置急递铺,腰铃转递,日行300里; 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元史·兵志》:“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其立法盖可考焉。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始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站铺。每10里或15里、25里,则设1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籍户内,签起铺兵。中统元年 (公元1260年) 诏: ‘随处官,置文簿一道付铺,遇有转递文字,当传铺所即注名件到铺时刻,及所辖转递人姓名,置簿,令转送人取下铺押字交收时刻还铺。本县官司时复照刷,稽滞者治罪。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5寸,阔1寸5分,以缘油黄字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题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1尺,阔4寸,高3寸,用黑油红字书号。已上牌匣俱系营造小尺,上以千字文为号,仍将本管地境、置立铺驿卓望地名,递相传报。’ 铺兵一昼夜行400里。各路总管府委有俸正官1员,每季亲行提点。州县亦委有俸末职正官,上下半月照刷。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笞40赎铜,再犯罚俸1月,3犯者决。总管府提点官比总管减1等,仍科30,初犯赎铜,再犯罚奉半月,3犯者决。铺兵铺司,痛行断罪。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缺少铺司铺兵。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绢包袱,更用没绢卷缚,夹版束紧,赍小回历1本,作急走递,到下铺交割附历讫,于回历上令铺司验到铺时刻,并文字总计角数,及有无开拆、磨擦损坏,或乱行批写字样,如此附写1行,铺司画字,回还。若有违犯,易为挨问。随路铺兵,不许顾人领替,须要本户少壮人力正身应役。每铺安置12时轮子1枚、红绰屑1座,并牌额及上司行下、诸路申上铺历2本。每遇夜,常明灯烛。其铺兵每名备夹、铃攀各1付,缨枪1,软绢包袱1,油绢3尺,簑衣1领,回历1本。各处往来文字,先用净检纸封裹于上,更用厚夹纸印信封皮。各路承发文字人吏,每日遂旋发放,及将承发到文字,验视有无开拆、磨擦损、批写、字样,分朗附簿。”

急递铺

金元时驿站名。简称递铺,是快速传送官府公文和军事情报的机构。泰和六年(1206年)金章宗纳陕西宣抚使徒单镒建言,始置提控急递铺官。其制,于军事要道处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为头领,铺兵四、五人不等,皆由所辖射粮军内差充任,凡遇公文到铺,铺兵立即腰系铜铃,急速转递,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不得有误,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得骑马。

急递铺

元代传送公文的邮驿,简称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其长称铺司。凡紧急重要公文用木匣封锁,随到随送:一般公文则按所投下处分类装封传递。铺兵传送公文需随带回历,至前铺由铺司验收签押,如此依次传递至目的地,一昼夜行四百里,急件行五百里。除大都与上都之间可递送御菜果外,其余急递铺只递公文,不许将物件及十斤以上帖册入递。


急递铺

创设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正月。急递铺在明代的驿递机构中占的比重很大,它设于每个州县,大县多至二十处以上,小县亦有十处左右。到明中期以后,逐渐因管理失当而造成制度的废弛,最后退居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把置邮传命的任务,大多分转移到驿站内。明代的急递铺,每铺一般相距十里,接力传递,昼夜不停。

元急递铺令牌

急递铺urgent dispatch station

中国古代传递军令军情、紧急公文的军邮组织。始创于宋朝,昌盛于元朝,并为明清两朝所继承。铺兵骑马在驿道上奔驰,日夜兼程,风雨不误,白天鸣铃,夜间举火,任何车马行人必须让路,一昼夜飞驰500里(250km),接力传递,直达终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