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景泰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景泰蓝

分类:【传统文化】

北京传统的特种工艺品之一。亦称“烧蓝”、“珐琅瓶”、“珐琅盘”、“铜胎掐丝珐琅”等。为珐琅瓷和铜结合而成的工艺品。文字记载,始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明景泰年间广泛流行,因原料色彩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其制作流程有制胎、拔丝、烧焊、点蓝、磨光及镀金等37道工序。其中以掐丝和点蓝最为复杂。产品初供宫廷中祭祀之用。清代后,工艺发展,色彩更加丰富,出现了红、黑、白、浅蓝、深蓝、米蓝、绿、棕.等珐琅釉料。图案花纹更加精致、多样化。品种增多,连室内家具乃至建筑物上都用之装饰。近年来,从装饰品向实用方面发展,生产出茶具、灯具、烟具、酒具、奖杯等1万多个品种。以内胎坚固,外型美观,色彩斑斓,具富贵气而誉满海内外,畅销五大洲。

其学名为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体,萌芽于春秋时期,到明代景泰年间得以发展。景泰蓝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意即造型优美,纹饰精彩,色彩华丽,光泽辉煌。它需用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 1.制胎,先用红铜制成所需胎形; 2.掐丝,将细扁铜丝根据图案要求制成装饰花纹粘贴在铜胎上; 3.烧焊,喷以焊药入炉烧烤,使铜丝牢结在铜胎上;4.点蓝,在铜丝花纹间点以各种色彩的釉料; 5.烧蓝,将点蓝器物进行烧制,并须反复入炉多次,直至珐琅釉料与铜丝平齐为止; 6.打磨,用砂石或木炭进行打磨,使器表平整光滑; 7.镀金,使器物增加光泽和美观,具有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明代景泰蓝传世真品极少。清代景泰蓝较之明代,做工更为精细,器形多样,且多为大件制品,与漆、木工艺综合运用,色彩更为丰富。清代曾设置“珐琅作”、专门管理宫廷用器的制作。宫廷用品有大型仿古陈设品以及火盆、手炉、缸、盆等实用器物。设于紫禁城宝相楼的掐丝珐琅佛塔,造成于乾隆年间,塔高2.31米,有13级塔刹及宝顶、可谓景泰蓝之杰作。

又称珐琅。北京的传统工艺品。是一种瓷、铜相结合的工艺品,即以细扁铜丝在铜胎上掐成各种花纹图案,充填珐琅质色釉烧制,并经磨光、镀金而成。其以质朴、素雅、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造型有花瓶、灯台、烟具、果盘、碗罐及首饰等等。景泰蓝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明代景泰年间是该工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制品数量多,技艺精湛,而且多以蓝釉为底色,故称景泰蓝。到清代,宫廷中设有专门制作景泰蓝器物的作坊,造型种类增多,发展到屏风、桌椅、楹联、佛塔等大件器物,图案纹饰也更加丰富。清末景泰蓝走出国门,1904年曾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获一等奖。民国年间到解放前夕,景泰蓝行业每况愈下。解放后专门成立了研究景泰蓝的实验室,并有专门的珐琅工厂,恢复和发展了这门传统的工艺。如今北京景泰蓝工艺品规格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京传统的工艺品,又名“铜胎掐丝珐琅”。以铜为胎,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因盛行于明景泰年间,又多用蓝釉,故名。明清时期主要在宫廷内生产装饰品、祭器等宫中用品。清代后期,民间逐渐有作坊从事制作。道光年间开始出口。1904年和1915年,先后获得芝加哥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一等奖。制品主要有炉、鼎、六瓣瓶、梅瓶等传统工艺品和出土文物复制品,以及文具、灯具、桌凳、屏风等实用工艺品。造型美观,色彩华贵,花纹精妙。

铜胎珐?器皿。北京为此种工艺品的主要产地。创始于元朝末年,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以蓝色珐?彩釉制成,故名。制作时先用紫铜打成各种器物的胎型,然后用细铜丝掐成花纹焊在胎上,再在图案的空隙中填入晶莹夺目的孔雀蓝色珐?会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四五次,最后磨光镀金而成。主要以瓶、盘、罐、盒等陈列装饰品为主。

又称“掐丝珐琅”,是北京最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始于明宣德年间,到景泰年间达至成熟,颜色以蓝为主,因此命名为“景泰蓝”。制作工艺过程是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着釉色,作品多仿古代青铜器器形,多用作宫廷或寺庙的祭器,还可制成花插、盒、桌椅之类的日常实用品。图案丰富,花纹优美,色泽鲜明,富丽堂皇。知名艺人有崔义亭、金世权、张同禄等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