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性情(一)中国古代伦理范畴。儒家认为,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与生俱生”的。情是人的感官接触外物之后而生的,其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礼·乐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情之欲也。”韩愈《原性》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注疏》中解释“利贞者,性情也”时说:“性者天生之质正而无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意思是说“性”天生就是纯正无邪的,如果不用性来控制情欲(广义的),那就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唐代李翱在韩愈性情学说的基础上,主张“性善情恶”论,认为去掉七情才能恢复善性,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同上书)。北宋周敦颐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性中有恶是由于情欲动。主张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主静”,“主静”的关键是“无欲”。张载把“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提出“性二元论”以分别性情。性情学说经过二程、朱熹等的继承和发展,性情关系被视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宋明道学中天理之“性”与人欲之“情”的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二)指本性,人的禀赋和气质。在通常情况下有与“性格”、“脾气”等相近的涵义。《易·乾》载:“利贞者,性情也。”《庄子·缮性》载:“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后来此语多指性格,如《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你的性情太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从性情的形成上看,它的自然基础是与人的气质类型相联系的;从社会基础上看,性情是与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教育熏陶、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世界观、道德观相联系的。所以,性情是个性本质的特征之一。(三)书名。北宋王安石撰。收入《王文公文集》卷27。其内容主要是论述性、情及其关系,批判李翱的性善情恶论。认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未发于外为性,已发于外则为情,“性、情之相须,犹弓矢之相待而用”,二者之间是体用关系,性通过情来表现。指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只强调情动“不当于理”的一面,而无视情“动而当于理”的一面,最终也就无法说明性究竟何以为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