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战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3 战国前475—前221

自周元王元年(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个诸侯国争雄的混战局面,因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时期。

战国前475-前221Zhanguo

我国古代史上春秋之后至秦以前的一个历史时代。时魏、赵、韩、齐、楚、秦、燕为代表的诸大国之间进行着激烈、频繁的大规模战争,一直到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才告结束。
战国初期,除了魏、赵、韩、齐、楚、秦、燕所谓“七雄”之外,还有周、鲁、卫、宋、滕、邹、中山、越等国,四周还有匈奴、林胡、东胡、百越、巴、蜀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到了战国中、后期,这些中小国家纷纷为七雄兼并,并为今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雄中的齐国东滨大海,南接泰山而与鲁、宋为邻,西邻赵,北邻燕,主要占有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楚国是七雄中地域最广的国家。它东到大海;南有苍梧而与百越为邻;西至巴、黔而与秦为邻;北达中原而与韩、魏、宋、齐相接。北方的燕国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两省的部分地区。赵国东与齐为邻,南以漳河与魏为界,西以黄河与秦相望,北以易水与燕为界。它占有今冀、陕、晋、鲁、豫等省的部分地区。夹在魏与秦、楚之间的韩国,主要区域在晋东南和豫中、豫西一带。魏国与齐、楚、秦、韩等国为邻,主要在今晋南、豫北一带,也及于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秦国东以黄河为界与三晋相邻,南至巴蜀与楚相邻,西接西戎和匈奴诸部,主要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青海、宁夏等省的部分地区。
战国前期,各大国皆忙于内部的整顿与改革,所以相互之间出现了基本平衡和稳定的局面。魏、赵、韩三国于前403年正式被册封为诸侯,齐国的田氏贵族于前391年将姜姓的国君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为其食邑。魏国在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楚国任用吴起进行改革,秦国则实行著名的商鞅变法。这些情况都表明,各国均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清除旧势力的影响,努力发展新兴势力的优势地位。各国的整顿和变革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诸大国之间进行频繁的外交、军事斗争以称雄,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期。大批纵横家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而复杂。各国之间所进行的战争规模巨大,连月经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
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原来的中小国家先后被七雄吞并,而七雄当中有些国家又呈现出颓势,所以在后一个阶段只剩下秦、齐、楚、魏四国可以称雄。前288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明只有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才能并峙称雄。
战国后期的五六十年间, 秦国雄踞于历史舞台的中心。穰侯魏冉为秦定出 “蚕食”六国之策, 范睢则献“远交近攻”之计,在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之下,秦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经过长平之战以后, 秦吞并六国的速度加快,终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并取得辉煌成绩的时期。战国时期群星璀璨, 不仅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且有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理论家、文学家进行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 使我国古代文化呈现着空前的繁荣局面。

战国

❶从事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❷时代名。一般以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代。因当时各国连年交战得名。

战国

历史时代名,处于春秋之后秦统一以前。起讫年代为前475—前221年。战国是因为战争多而得名,以魏、赵、韩、齐、楚、秦、燕为代表的诸大国之间有着频繁、激烈的大规模战争,一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方告结束。史称这七个国家为 “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除“七雄”之外,还有周、鲁、卫、宋、滕、邹、中山、越等国,四周还有匈奴、林胡、东胡、百越、巴、蜀等少数民族政权。到了战国中、后期,这些中小国家相继被七雄兼并。七雄中,齐国东滨大海,南接泰山而与鲁、宋为邻,西接赵、燕,主要占有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楚国地域最广,东至海,南有苍梧而与百越为邻,西到巴、黔而与秦接壤,北达中原而与韩、魏、宋相接。北方的燕国主要在今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的部分地区。赵国东与齐为邻,南以漳河与魏为界,西隔黄河与秦相望,北以易水与燕为界。魏国与齐、楚、秦、韩为邻,主要在今晋南、豫北一带,包括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夹在魏和秦、楚之间的韩国,主要区域在晋东南和豫中、豫西一带。秦国东以黄河为界与韩、赵、魏相邻,南至巴蜀与楚相邻,西接西戎及匈奴诸部,主要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和四川、青海、宁夏等部分地区。战国前期,各大国忙于内部的整顿和改革,相互之间出现基本平衡与稳定的局面。韩、魏、赵三国于前403年被册封为诸侯,齐国贵族田氏将国君齐康公放逐海上,魏国在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楚悼王用吴起进行改革,秦国则有著名的商鞅变法。这些情况表明,各国均在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清除旧势力的影响。战国中期,诸大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外交、军事争斗,大批纵横家出现,“合纵” 与 “连横” 的争斗激烈而复杂。战争规模远较春秋时期巨大,连月经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在逐鹿中原之际,原来的中小国家先后被吞并,而后七雄中有些国家又呈现出颓势,故在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魏四国称雄。前288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明只有西方的秦和东方的齐才能并峙称雄。在最后的五六十年间,秦国先用穰侯魏冉的 “蚕食” 之策,继用范睢的 “远交近攻” 之计,经长平之战后,终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灭六国,完成了统一。战国时期在历史上地位显著,其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有着巨大变革并取得辉煌成就,尤其是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对后世影响极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Zhanguo

时代名。在春秋之后。因诸侯国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而得名。战国初年,各大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变法,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适应了当时出现的新形势,使这些国家相继强盛起来,新的封建秩序也在各国得以确立。战国初年有20多个国家,到战国中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为了继续争夺人口和土地,称霸天下,七雄之间仍不断进行战争,人民倍受其苦。战国后期,秦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先后灭掉了韩、魏、楚、燕、赵、齐,完成了统一。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农业中广泛地使用铁器,增强了开荒能力,使耕种面积不断扩大。还出现了深耕、施肥和人工灌溉技术。当时出现一种叫做桔槔的汲水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可用于小面积土地的灌溉。此外,水利工程的兴修在战国时代表现得很突出,都江堰和郑国渠都是在战国时兴修的。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冶铁业的兴起、纺织品日趋精美以及漆器的工艺水平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分工的明显加强导致了商品交换的发达,商人日益增多,为了适应商业的发展,各国都铸造了大量的金铸钱币。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阶段。这种争鸣大大地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进步。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等各家学说,史称“诸子百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