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数来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数来宝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各地。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 “三、三”六字句和 “四、三”七字句,二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的艺人多是沿街或撂地说唱,内容多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也逐渐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之后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

数来宝

流行于北方各地的一种曲艺。数来宝原为北京的乞丐所唱,明代即有了师承门户关系,如当时流传的就有索、李、朱数家。数来宝经历了串街走唱、撂地演出、剧场演出三个过程。最初串街和撂地时,都是艺人即兴编词,按需要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唱词一般为上句六个字、下句七个字,两句一换辙韵,凭着演员嘴上的功夫见景生情、即兴演唱。使用的击节乐器有过钱板儿、牛锨板骨、撒拉机等。
至清末民初,数来宝进入小型游乐场所(小型剧场)演出,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快板书的演唱内容以说唱故事为主,原有唱词的句式、节奏和押韵方式也有所突破。它的句法长短不定,以七个字为基本句式,短的有三个字两句的,较长的可达二三十个字一句。其击节乐器普遍使用两扇大竹板(也称“乍板”)和五片小竹板(也称“节子”),能击打出多种花点儿,以烘托气氛,有助于表达曲词内容。清末民初的著名艺人有曹德奎、刘麻子,30年代以后有王凤山、高凤山等。演唱形式单口为主,建国后还出现对口和群口形式。

数来宝

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中国北方。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二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开始是艺人沿街即兴说唱,后进入书场,内容有所变化。

数来宝

曲艺曲种的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一人独说或两人说唱。最初是艺人用竹板或系有铜铃的牛肩胛骨打拍,沿街串巷在商店门前演唱,卖艺。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二句、四句或六句便能换韵。艺人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能把商店夸得天花乱坠、极其动听,数唱得好的,能吸引大批行人观听,仿佛招来了“宝”一样,因此而得名。清末民初后进入小型戏棚演出,说唱内容都是艺人凭借生活知识自行编唱,有的艺人还能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后吸收了相声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对口数来宝,更增加了合辙押韵、诙谐、风趣的特色。击节乐器也有多次改变,现今普遍使用的多为大竹板儿2块,小竹板儿5块,与由数来宝演变的快板书同时流行。由于通俗易懂,听众容易接受。在部队文艺活动中普遍流行的书目有《从军记》、《战士之家》、《学雷锋》、《壮志凌云》等。近年又联系生活实际出现了《青海好》、《老北京》等新节目。

数来宝

曲艺曲种。广泛流行于北方各地。相传为艺人沿街逢人数说或诵唱吉祥语以行乞讨钱谋生,故名。表演方式为一人或两人韵诵说唱,并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击节伴奏。最初的唱词为艺人即兴编演的内容,进入现代后出现了创作的固定脚本。唱词句式以7字句为主,词格呈“三、三” 或 “四、三” 式。押韵,每二句或四句即可换韵。

数来宝

曲艺曲种。广泛流行于北方各地。相传为艺人沿街逢人数说或诵唱吉祥语以行乞讨钱谋生,故名。表演方式为一人或两人韵诵说唱,并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击节伴奏。最初的唱词为艺人即兴编演的内容,进入现代后出现了创作的固定脚本。唱词句式以7字句为主,词格呈“三、三”或“四、三”式。押韵,每二句或四句即可换韵。

数来宝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方各地。又名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艺人走街串巷,在店铺门前演唱索钱。因艺人夸赞商店货品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而得名。600多年前明代初年就有了数来宝的师承关系和13个门户:北京3家;江北5家;江南5家。距今100年前,清末民初,始进入小戏棚演唱。基本句式为上六下七,上下句的末一个字要合辙押韵。演出时使用击节乐器,现在普遍使用7块竹板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