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方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6 方言

全名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方言学著作。西汉扬雄撰。今本13卷。以汉代各地活方言为主要记录对象。体例仿《尔雅》,按词语意义分类。每条先列举同义词,然后用一通语释之,说明某词属某方言。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从中可大体看出汉代方言的分布情况。除“别国方言”外,书中还有“绝代语释”,即记载了古今词汇的不同。为训诂和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后代注本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郭璞《方言注》、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及今人周祖谟《方言校笺》 等。


方言

方言fangyan

全民语言的分支,有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之分。我们平时所说的方言,一般都是指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是为某一地区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使用的。在同一种语言的方言与方言之间,有相同的特征,也有相异的特征。因为有相同的特征,才能说这些方言共属于同一种语言;因为有相异的特征,才能使一种方言区别于另一种方言。地域方言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常用的词语和语法构造。它们的相异特征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语义、语法方面差别比较小。而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独立的语音系统,它是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使用上。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使用一种语言,共同过着简陋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不同的民族分开定居。长年累月,继续分化,居住距离越来越远。山川阻隔,交往不便,原来共同使用的语言就会出现分歧,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这就是方言形成的基本形式。
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分歧无论多大,总有相当显著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标志。方言差别如果进一步扩大,就会分化成若干亲属语言。差别扩大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方言,而是不同的语言呢?这是一个极难划清的界限。正因为这一主要原因,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才难以统计出比较精确的数目。
从发展上看,方言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方言进一步分化,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比如俄罗斯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最初只是古代俄罗斯语的不同方言,由于不断分化而发展成了不同的语言。另一种前途是,在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的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并发展成民族共同语。例如法语的巴黎方言、意大利语的托斯干方言、西班牙语的加斯底里方言、俄语的库尔斯克——奥勒尔方言等。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之后,其他方言的作用就会逐渐缩小,并有可能会随着共同语影响的不断扩大而趋于消失。


《方言》fangyan

训诂学书,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方言书。西汉扬雄撰。今本十三卷。据扬雄和刘歆往来书信,原为十五卷,郭璞的《方言注》也说是三五之篇,而《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都说是十三篇,与今本同。《方言》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方言, 二是古今语。书的作用实同一部“方言词词典”。《方言》和《尔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尔雅》所记载的是古书的故训,而《方言》所记载的却是活人的口语。扬雄《答刘歆书》云:“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椠, 二十七岁于今矣。而语言或交错相反,方复论思,详悉集之,燕其疑。”可见他调查方言的工作既能深入群众,又能持之以恒。他的功绩不仅在方言研究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训诂研究上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训诂的方法上,《方言》和《尔雅》有相似的地方,即每条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但是它跟《尔雅》在这方面也有不同之处:这些同义词不是属于同一词汇的,而是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的,这就构成了方言的互译。例如:❶“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犹)女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❷“假、格、怀、摧、詹、戾、艐、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格;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卷一)。“凡语”就是共同语,也叫做“通语”。另外,对于当时汉语的方言,《方言》不仅作了横的描写,而且作了纵的分析。如例
❷就把方言的不同与古今的变迁联系起来了。
首先为《方言》作注的人是晋代的郭璞。他的《方言注》和他的《尔雅注》一样,很受历代学者的重视。王国维的《书郭注方言后二》曾经指出郭璞的《方言注》有个一贯的精神,即用今语说明古语,也就是以晋代语音解释汉代的语言。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又举出郭璞《方言注》的五个条例,即:(一)原来解释不明确的,给一个明确的解释,(二)说明方言中一个语词所以这样说的意义,( 三)用普通语词来解释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四)用语言里的复音词来解释原书的单音词,(五)说明语转。清代注解《方言》的有戴震的《方言疏证》、钱绎的《方言笺疏》、钱侗的《方言义证》、王念孙的《方言疏证》、刘台拱的《方言补校》、顾震福的《方言校补》。

方言Fangyan

相对于标准语言的各地方方言,是全民语的地方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如汉语是汉民族的全民语,由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方言、粤)组成。汉语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较大。以声母而论,有的成套地保存古浊音,有的浊音很少;有的有zh、ch、sh和z、c、s的区别,有的没有;有的能区别n和L,有的则不能。以韵尾而论,有的有-m、-n、-ng、-b、-d、-g,有的只有-n和-ng,有的-n和-ng也不完全分别。以声调而言,各方言区虽大都有入声,但入声的具体情况也有不同。调类的数目也不同,有少到三个的,有多到九个的。方言的差别也表现在词汇方面。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方言区名称各不相同。如:“红苕”、“红薯”、“地瓜”、“甘薯”等;“玉米”、“棒子”、“苞谷”、“苞米”、“苞黍”、“珍珠米”等等。也有书面形式相同的词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意义,嘉兴的“阿爹”是父亲,苏州的“阿爹”是祖父。方言之间的差别也表现在语法方面,如北方话说:“给你钱”,广东话说:“畀钱你”。不过方言的语法差异比语音、词汇方面的差异要小。确定方言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语言本身,二是社会因素。从语言方面看,方言是全民语的分支,它必须有全民语所共有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从社会因素看,要考虑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字的历史及现状。方言的形成重要的是地理条件。如两个地方受地理条件限制,人们交往很少,语言逐渐出现差异,最后形成方言。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的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愈来愈小,其语言的差别就愈来愈大,最后形成方言。德语是方言最多的语言之一, 这是由于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分裂为许多封建公国,各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缺少联系。汉语中的客家方言是从东晋到明初住在中原地带的居民向南迁移形成的。其次,语言内部的变化也是形成方言的一个原因,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交往中由于某种需要创造一些新词,省略或淘汰一些不用的旧词、或省去难发的音,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也是有差别的,时间一长,区别就出现了。社会方言同地方方言一样是全民语言的分支, 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素养不同而划分为各种社会集团、每种集团内的人说话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所说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差别在等级制度较严的社会显得较为突出。语言学家认为在美国黑人和白人的英语不一样, 美国黑人说的不是标准语, 这是社会歧视造成的。在社会行业中社会方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表现出它的意义。社会上每一行业都有自己所特有的行业语,在科学技术部门,每一学科都有自己所特有专用词语。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之中,都从事于一定的行业。他们的语言也就带有社会方言的特点,所以,人与人讲话不同,不仅表现出自己的口音和方言, 还要体现自己所讲的社会方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交往带来方便,应积极提倡民族共同语, 地方方言只为一个地区的交往提供方便,使用的范围受到局限。提倡民族共同语,并不意味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应扩大应用范围,纠正那种地方保守主义——不承认普通话,不愿听普通话,甚至不许子弟说普通话的狭隘的地方观念, 纠正那种在出版物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的现象。对于方言,我国很早就进行过研究, 西汉的扬雄 (公元前 53—公元18)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最早研究方言的著作, 他把各地同义的词语分别归类, 每类作一条目, 每个条目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他收集的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这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很有价值。近代学者章太炎的《新方言》继承了古代的传统。20世纪初,我国语言学家对方言的研究多偏重在个别的方言调查上, 并且着重语音。1928年,赵元任的 《现代吴语的研究》是20年代第一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方言的代表作。建国后,汉语方言研究得到很大发展,一些方言教科书相继出版, 如 《汉语方言概要》 (袁家骅等著, 1960年)。《汉语方音字汇》,《汉语方言词汇》(均由北京大学语言教研室编)。1979年,全国性的学术刊物《方言》创刊。1981年11月, 汉语方言学会成立。


《方言》Fangyan

书名,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本十三卷,据扬雄与刘歆来往书信,原来十五卷。似乎未完成。卷一、二、三是语词部分;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皿、家具;卷六、七语词;卷八释飞鸟、走兽,家禽;卷九释车、船、兵器;卷十语词;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十三语词。颇类《尔雅·释言》,少有方言词比较。该书体例上摹仿《尔雅》,类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以通语释词,文言词标明通行区域。该书材料来源有古代的典籍,有直接的调查。所以这本书对研究古词古义、了解汉代的雅言和方言具有重要意义,开汉语方言研究风气之先。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对该书多所整理、阐发;清杭世骏《续方言》对扬书亦多补充。

方言


方言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本13卷。作者向在都城的各地孝廉和士兵调查记录方言,再加以整理,历时27年方著成此书,但似尚未完成。体例仿《尔雅》。每条先列同义词,再以一常用词释之。编排顺序也大体按《尔雅》分类,但不标类名。此书为研究古代词汇的重要材料。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对此书加以整理,阐发。明《古逸丛史》本及清武英殿聚珍版为珍善,《丛书集成初编》收有这两种本子的影印本。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周祖谟、吴晓铃的《方言校笺通检》,更为精善,查检也较方便。

方言

方言

一种语言的地区、时间或社会的变体。可以在发音、语法、词汇上与标准语有差异。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也可仅理解为地区变体。如汉语的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等。


方言

书名。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杨雄撰。原书十五卷,今为十三卷,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对照词汇词典。仿《尔雅》体例,分类序列,其中包括古方言,汉代方言和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为研究古代词汇和汉语发展史的重要材料。

方言

西汉杨雄编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方言词典性质的汉语比较方言词汇集,在世界方言研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查找古代汉语方言问题的较好工具书。流传至今共有13卷,所收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方言词汇,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其解字体例类似《尔雅》,即列出一些意义相当的方言词汇后,采用“通训法”,“以通语释方言,以今语释古语”,最后说明它们的通行情况。《方言》目前比较完善而又查检方便的版本是《方言校笺及通检》。(周祖谟校笺,吴晓铃编,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方言》本身的重要价值,后世对它的研究续补之作层出不穷。这些续补之作与《方言》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类“《方言》系统”的字书,它们是查考古代方言词最基本的资料工具书。


方言

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性变体或地域性分支。它为一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如现代汉语分为8大方言区: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北语、闽南语。各大方言区又可分为若干小的方言,如北方话可分为狭义的北方话、江淮话、西南话、西北话4个小方言。汉代杨雄编的《方言》是我国古代方言的专著,对研究汉代及其以前的方言有很大价值。近年来编制出版了一批方言词典,如《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出版)、《北京方言词典》(陈刚主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等。

《方言》

中国最早的比较方言词汇学著作,世界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 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撰。原书13卷、9000余字,今本13卷、11900多字。全书记载了汉代不同地区方言、古方言和当时流行的共同语,并且还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一般是先列出一个或一些词语,然后用一个通用的同义词去解释,并注明 “通语”、“某地谓之某” 或“某地某地之间谓之某”、“转语” 等。解释词语还注意时间与地域两方面。既注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别,又注意到同一个词因时间不同而在语言中的变化,通过语音转变来考察词语。书中涉及的地域几乎包括汉朝的全部疆域; 材料来源有古代的典籍,也有扬雄亲自调查所得。书中所记录的方言词语,有的至今还在现代方言中使用,一些词汇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该书在语言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揭示了汉代汉语方言词汇较为准确的地理分布,也透露出不同地区的某些语音差异,显示了不同时期汉语词汇在地域上的变化,对于汉语方言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名物制度。尤其是作者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体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语言,在研究方法上对后世研究汉语史和汉语方言,树立了良好的传统。不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都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晋代郭璞是第一个给 《方言》 作注的人。清代学者为 《方言》 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戴震的 《方言疏证》、钱绎的《方言笺疏》 影响较大。今人周祖谟《方言校笺》,后面附有吴晓铃的 《方言校笺通检》,是一个集大成的善本。

方言

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本题汉扬雄撰,然《汉书·杨雄传》备载扬雄著述,却不曾提及《方言》,《汉书·艺文志》亦不载,《方言》作者问题遂引起怀疑。宋洪迈《容斋随笔》断是书非扬雄所撰,乃汉魏之际好事者所伪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反复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认为和帝时还没有叫做《方言》的书是很清楚的,但说《方言》不是扬雄所作,也很不容易断定。汉末以来古今学者大多认为《方言》乃扬雄所作无疑。东汉一百九十年中,无称雄作《方言》者,至汉末应劭撰《汉书集解音义》,方见征引,且称扬雄《方言》。应氏《风俗通义序》云:“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赢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其后晋杜预注《左传》、葛洪撰《西京杂记》、常璩撰《华阳国志》,并称扬雄《方言》。清戴震《方言疏证序》谓“是书汉末晋初乃盛行,故应劭举以为言,而杜预以释经,江琼世传其学以至于式。他如吴薛综述《二京解》,晋张载、刘逵注《三都赋》,晋灼注《汉书》,张湛注《列子》,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其子骃注《史记》,及隋曹宪、唐陆德明、孔颖达、长孙讷言、李善、徐坚、杨倞之伦,《方言》及注几备见援摭。”认为《方言》作者为扬雄无疑,洪迈轻置訾议,“岂应劭、杜预、晋灼及隋、唐诸儒,咸莫之考实邪!”迨后卢文弨校《方言》、钱绎疏《方言》、王先谦校《方言》,皆主戴氏之说,谓《方言》确为扬雄所作。罗常培先生据应劭说推断:“《方言》并不是一个人作的,它是从周秦到西汉末年民间语言的可靠的记录。扬雄以前,庄遵(就是严君平)和林闾翁孺或者保存了一部分资料,或者拟定了整理的提纲。到了扬雄本身也愿意继承前人的旨趣,加以‘注续’。”(《方言校笺序》)。罗先生所言很是,从刘歆与扬雄往复书信中可知扬雄前有所承,雄复亲自到群众中去调查方言殊语,其时已工作二十七年,但尚未完成。刘歆欲借观雄书,雄称其书尚未完稿,以谢绝之。刘歆借观未得,故其所撰《七略》不载《方言》,《汉书·艺文志》依《七略》而作,故亦未予著录。综观各种材料,《方言》确成于扬雄之手。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少好学,长于辞赋。成帝时为郎。王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所撰字书尚有《训纂篇》、《别字》,及《苍颉传》等。所撰仅《方言》、《法言》、《太玄》传世。关于《方言》一书称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云:“旧本题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其文冗赘,故诸家援引及史志著录,皆省文谓之《方言》。《旧唐书·经籍志》则谓之《别国方言》,实即一书。又《容斋随笔》称此书为《輶轩使者绝域语释别国方言》,以‘代’为‘域’……洪迈所云盖偶然误记,今不取其说焉。”今本《方言》凡十三卷。是书虽没有明确地标明门类,但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分类略遵《尔雅》而不甚精密。明陈与郊撰《方言类聚》四卷。依《尔雅》篇目编次为《释诂》、《释言》、《释人》、《释衣》、《释食》、《释宫》、《释器》、《释兵》、《释车》、《释舟》、《释水》、《释土》、《释草》、《释兽》、《释鸟》、《释虫》等十六类。《方言》所释语词包括纵横两个方面,即所谓“先代绝言,异国殊语。”沈兼土析其语词为五类:(1)不含地域性的普通话;(2)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3)纵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4)横方面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5)兼包纵横两面因音声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方言》所记地域方言,区域十分广阔。林语堂氏归纳之为十四系:(1)秦晋,(2)梁及楚之西部;(3)赵魏自黄河以北;(4)宋卫及魏之一部;(5)郑韩周;(6)齐鲁;
❼燕代;
❽燕代北鄙朝鲜洌水;
❾东齐海岱之间淮泗;
❿陈汝颍江淮(楚);(11)南楚;(12)吴杨越;(13)西秦;(14)秦晋北鄙。这十四系分析难以精细,只是大略言之而已。《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学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以活语言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际调查方式搜辑资料,然后条分缕析,形成科学体系的研究著作,它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它又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南宋朱质《方言跋》云:“子云博极群书,于小学奇字无不通。且远采诸国,以为《方言》,诚足备《尔雅》之遗缺。”《方言》一书亦存在严重的缺点和不足,比如是书地域称名过于杂乱;对某些词语的解释过于简略,不够明晰;用汉字标音十分勉强;对方言词的收录不够齐备;有些词训释有误;词语分类过于粗疏等。《方言》注本,以东晋郭璞注为最早,清戴震《方言疏证》、清钱绎《方言笺疏》、清王念孙《方言疏证补》等均著名。1956年科学出版社印行之《方言校笺及通检》为《方言》集大成的善本。

方言

西汉语言学专著,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撰,原15卷,今本13卷。该书历时27年,仿《尔雅》体例,集古今各地同义词语,分别注明通行范围,取材或由古籍,或为实地调查所得, 可见汉代语言分布情况,是研究汉代关中语言特征、词汇分布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还可据其词汇研究汉代长安器用事物, 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晋郭璞有《方言注》,清戴震有《方言疏证》,钱铎有《方言笺疏》。

方言

《方言》

语言研究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办。1979年2月创刊(季刊)。

《方言》

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称为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西汉扬雄(前53~18,字子云,今四川成都人)撰。该书广泛采录了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据东汉应劭 《风俗通义·叙》 载,扬雄在前人搜集材料和其师林闾翁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又不断采访当时客留京都长安的外乡人、积累充实素材,历 “27年,尔乃治正,凡9000字”。今本 《方言》 13卷,凡11900余字,盖经过后人增补。其解说大体仿效 《尔雅》 体例,一般是先列举一组同义词条,然后用 “通语” 释之,并说明各方言词的地域分布。《方言》收载的材料以秦晋语为最多,解释也最详细,说明作者对以长安为中心的秦晋方言比较熟悉,也说明秦晋方言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后世北方汉语正是以当时的秦晋和洛阳一带方言为基础逐渐定型的。《方言》 最早由东晋郭璞作注,清戴震作 《方言疏证》 ,钱绎作 《方言笺疏》 ,卢文弨作 《重校方言》 ,皆精要,可备参考。

方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