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昌珠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昌珠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今西藏乃东县南。相传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持建造,文成公主进藏后初居于此。其大殿下层与大昭寺结构布局一致。寺内原有大量塑像和壁画。还有8世纪末由汉僧任清监造吊钟一口,上镌藏文铭文12句。后世多有维修。18世纪初,被蒙古准噶尔部焚毁。后又修复。“文化大革命”中,寺又遭破坏,塑像和钟均已不存。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珠寺

在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南。创建于唐代,后代进行过大规模修缮。主体建筑为措钦大殿。大殿底层中间为经堂,由60根立柱支撑,12个拉康(佛殿)沿四周布置。大殿下层布局形式与拉萨大昭寺觉康大殿相仿,是尼泊尔与印度建筑艺术融合一体的产物。殿内四壁有许多壁画。曲吉拉康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的塑像。措钦拉康内供奉三世佛像。昌珠寺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珠寺

“昌珠”,藏语意为“鹏与龙”,该寺是西藏著名寺院,始建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代,是西藏最早的佛殿之一,相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西藏历史上的帕竹政权时期,曾进行过改建和扩建。
该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距今西藏自治区乃东县城南约2公里处,是文成公主的冬宫。到冬季,她常与松赞干布来此居住。据说寺周围的柳树由文成公主亲手所栽。该寺共有2层,系砖木结构。底层有松赞干布像,二层有莲花坐佛像。该寺东西长为45米,南北宽约29米,总面积为1300余平方米。现在,主殿里供奉着一幅当年乃东泽措巴的珍珠唐卡,这是一件稀世珍宝,其佛像宝剑用珍珠穿缀而成。1961年3月国务院将昌珠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珠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雅砻河东岸。相传为唐贞观七年(633)之前,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文成公主进藏之初曾居此。明清两代进行较大规模修缮。18世纪初毁于兵火,后重修复原。昌珠,藏语意为鹏与龙。寺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4660余平方米。寺院前部为一狭长庭院,后部是主体建筑措钦大殿,由殿前廓院、大殿及转经围廊三部分组成,殿顶饰以歇山形金顶。大殿有两层。底层格局近于大昭寺。中央为经堂,设立柱60根。四周绕以12座拉康(佛殿),均有塑像而主像各异。大殿底层外围是一周圈转经大回廊,反映出西藏早期经堂向后期扎仓(经学院)建筑过渡的特点。廊墙绘有壁画。上层除拉康外,有达赖行宫和贵族专用的休息室。很多古代壁画和塑像,造型古朴生动。原存有许多唐代宫廷所用的金银首饰、瓷器、绸缎等物,传为文成公主在此生活时的遗物。寺内现有印度式塔两座,北塔为松赞干布所建。昌珠寺向南十里有金城公主行宫,是一座林木葱茏、殿堂秀丽的花园式山庄。昌珠寺内保存着一口八世纪末所铸大钟,系赤松德赞第三妃菩提氏捐施、由汉族比丘任钦监铸,上有藏文铭文12句。还有镌明代宣德年款的铜钹等,都是研究汉藏两族关系的珍贵实物。

昌珠寺

在西藏山南乃东以南雅隆河东岸。七世纪时始建。明、清两代曾多次扩建重修。寺内主体建筑为错钦大殿,由殿前廊院、大殿、围廊三部分组成。大殿底层布局和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大殿相仿。原寺门内悬有吊钟一口, 内外两层均镌有藏文铭文, 称该钟为汉族比丘仁钦(大宝)所监造,施主是墀松德赞的王妃菩提氏。寺内原保存有大量唐代遗物。殿内供奉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塑像及铜铸三世佛,造型丰满生动。围廊绘有多幅壁画。据传文成公主曾在此居住, 寺周繁茂的柳林传说为公主所植。今寺已毁,文物多散失。

昌珠寺

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位于西藏乃东县。相传7世纪建。经扩建为一大殿,12座佛堂。寺中原有8世纪末汉僧任清监督铸造的吊钟1口。现保存有29026颗珍珠串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