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曲艺曲艺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多数并与民间音乐、各地方言关系密切。演出时演员人数较少,通常仅1—3人。道具简单,形式多样。中国曲艺历史悠久,唐代有说唱故事的“说话”、“转变”等。宋代“说话”、“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曲艺形式十分流行,元明清三代又出现许多曲种、曲目。据建国后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三百多个曲种,包括大鼓、弹词、琴书、道情、牌子曲、快板、评话、相声、数来宝、大本曲等。曲艺是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创造的,在旧社会的长期流传中,许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愿望,但也有一定封建性糟粕,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整理改编和艺术革新,编演了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作品。 曲艺曲艺是以说唱故事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门类之一,即以说、唱为手段演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有3种表现形式:(1)以说为主,只说不唱的,如快板书、相声、评书等;(2)以唱为主,只唱不说的如四川清音、福建南音、天津时调等;(3)有说有唱,说唱兼备的,如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无论哪种表现形式,一般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第一人称的代言为辅。曲艺同戏曲的一人扮演一个角色的特点有所不同,它具有“一人多角”——在说唱故事过程中一人可模拟多个角色,并常常由演员自操乐器,自弹自唱或自拉自唱。曲艺的表演轻便简捷,不需要很多演员,也不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道具,一两个人就能“演(说、唱)一台戏”。曲艺的语言来自生活,亲切、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曲艺的唱腔曲调优美、韵味独到,它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曲艺说唱艺术的总称。包括大鼓、弹词、琴书、道情、牌子曲、快板、评话、相声、好来宝、大本曲等。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演性较强。演员较少,道具简单,颇受群众欢迎。由唐朝发端,后大有发展和创新。 曲艺全国各民族多种说唱艺术的总称。过去在旧社会上称“玩艺儿”或“什样杂耍”。自1949年7月开始(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用“曲艺”名词来正式代表说唱艺术。“曲”代表说唱艺术;“艺”代表杂技艺术,合称为“曲艺”。后杂技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曲艺”名词中分离出去,但作为说唱艺术总称的“曲艺”名词仍沿用下来。曲艺是我国特有的说唱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行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约有300多个曲种。曲目均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数曲种是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部分是以代言为主,叙述为辅,分角色拆唱的。曲艺的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套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主曲体”,或综合使用两种体。曲本的体裁有全部散文、全部韵文,或兼用散文和韵文的3种。演出时,演员人数通常仅有1~3人,道具极为简单,表演形式有站唱、坐唱、走唱、折唱和彩唱等。 曲艺曲艺曲艺曲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