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月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月经中医名词。指女子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因其每月来潮一次,如月之盈亏有常,潮之有信,故又有“月信”、“月事”之称。《素问》记载女子二七(14岁) 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后世每将初次行经为“初潮”,到一定的年龄(约为49岁左右)不再行经为“绝经”或“经断”。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与心、肝、脾三脏,督、带二脉及全身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若先天不足,或情志不节、劳倦过度以及外感寒湿、湿热诸邪,都可能引起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等方面的异常,此即 “月经不调”。 月经青春期后,妇女每月有一次月经。是因为青春期后,子宫内膜每月有一次周期性变化。一般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子宫内膜的剥脱、出血,叫做月经,所以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又叫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 月经青春发育开始至更年期结束的女性,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而发生的子宫出血,称月经。月经开始的年龄常常受居住地区的气候、社会环境,个体体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在13—15岁开始月经来潮,45—50岁月经停止。妊娠期及哺乳期通常无月经。月经期间,妇女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及心理保健。 月经yuejing女子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现象(见图)。月经初潮的年龄大致在13~15岁左右,但早在12岁或迟到17岁也是正常的。初潮的迟早与环境、气候、健康情况等密切相关。月经停止的年龄大约在45~50岁。两次月经相隔大约28天,流血时间约3~7天。一般月经间隔在25~35天都是正常的。也有人定期相隔两个月来潮一次。女性初潮后,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再隔几个月才来第二次月经,以后会渐渐正常。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所致。卵巢在排卵以前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排卵后,卵巢有黄体形成,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的增生达到了极限。如果这时受孕,胚胎就在准备好了的子宫内膜上发育起来。未受孕,黄体萎缩,雌激素、孕激素在血中含量急剧下降,造成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由阴道流出来,成为月经。每次月经期失血量约 100毫升,月经血和体内血一样,并不是什么脏东西。在月经期中,有些人会有轻度症状,如全身不适、乳房发胀、胃口不好、腰酸或小腹胀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在月经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劳,应注意休息和个人卫生,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和较强的体力劳动。也不宜盆浴或游泳。 排卵及月经的产生 月经生育年龄妇女的周期性生理性阴道出血。妇女一般于十余岁首次来月经(初潮),四五十岁月经停止,标志着卵巢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20—36天);出血持续3—7天;月经量50—60毫升。 月经见“医药卫生”中的“月经”。 月经女性子宫内膜周期脱落出血的生理现象。平均28天一次,每次持续3—6天。一般13—14岁月经初潮,45—50岁绝经。妊娠和哺乳期间,一般无月经。 月经女孩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可分为3期。月经第7~14d,称增生期,子宫内膜厚度可达2~3 mm;月经第15~28d,称分泌期,内膜厚度达5~6 mm,月经开始前2~24 h,内膜坏死血液流出;月经第1~4d,内膜变性坏死加重,形成月经。月经初潮一般在13~15岁。月经周期为21~35d的女性约占90%以上,以28~30d最多。正常月经持续3~7d,出血量以第2~3d最多,平均约50 mL。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