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自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9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出身农民,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因明裁驿站冗卒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将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案,受各部首领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战死,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再起。十三年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入河南。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民不聊生之情,用李岩等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相号召,众至百万。十六年(1643)在襄阳称新顺王。10月攻破西安。次年正月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因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族入关,联合进攻,迎战失利,旋退出北京,率部在豫、陕继续抗击清军。永昌二年 (1645)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害。


346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小说。作者早年即有创作动机和阅读准备,1957年开始写作,1963年出版第1卷,1977年出版第2卷,1981年出版第3卷(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计划共出5卷,约300万字。全书旨在通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由弱到强,又由成功到失败的过程,揭示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基本规律。围绕这一历史事件,还广泛描写了明清之际社会变动中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和军事集团的复杂关系,展示宏阔的历史画卷;成功地描绘了主人公李自成在政治上、军事上逐渐成长的过程和他的英雄气概、领袖风度和优秀品质;也还多侧面地展示了刘宗敏、郝摇旗、张献忠以及红娘子、牛金星等英雄群象,和崇祯帝、杨嗣昌、洪承畴等反面人物形象。小说恰当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结构宏伟而严谨,笔法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但其也受到“文革” 时的 “路线斗争”和 “造神”运动的影响。

李自成1606- 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名李鸿基,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幼年舍入寺庙,又名黄来僧。米脂(今属陕西省)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家庭,幼年为地主牧羊,成年之后应募为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明廷裁减驿站经费,被迫离开驿站。三年,率本村农民参加不沾泥领导的起义军(一说崇祯元年投王嘉胤部;一说二年参加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号称闯将。勇猛有胆略,军纪严明,号令统一。其部称八队,雄于起义军他部。八年从高迎祥与张献忠部东征,攻克明中都凤阳,焚明皇陵,明廷震惊。九年出河南,攻固始,与明官军左良玉部战于阌乡。高迎祥在周至被俘牺牲后,众推为闯王。十年正月,攻泾阳、三原,入四川。十一年(1638年),在潼关原作战失利,仅率刘宗敏等十八骑突围,隐伏商洛山中。十二年,张献忠重起于谷城之后,复出山集众再起。十三年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仅以五十余骑突围至河南。时值河南灾荒严重,饥民群聚旗下,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十四年,攻克南阳,杀死明福王。是年,与罗汝才合,有众五十万。十五年十二月(1643年初),拥众百万,攻克襄阳,称新顺王。十六年(1643年),杀罗汝才、贺一龙等,并其部。并大败陕西总督孙传庭于汝州(今临汝)。又乘胜攻克西安。十七年正月,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命刘宗敏、刘芳亮率兵攻山西,自固关(今河北井陉西南)入河北,与其合师,合攻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胜利中丧失警惕。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二十二日,率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清兵战于一片石,失利,返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即帝王,随即撤出北京,退守山西、陕西。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潼关被清兵攻破,退出西安,入襄阳,复走武昌。五月,在湖山县境九宫山下,突遭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而被杀害(被害时间有四、六、七、八月不一;被害地点亦通城、辰州、新昌各异;亦有未死为僧说)。余部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等率领下,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作家姚雪垠著。全书计划写五卷,约300万字。第一卷于1963年出版,第二卷于1977年出版,第三卷于1981年出版。以宏大的规模、独创的构思艺术地再现了明末社会风貌,歌颂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成功地塑造了李自成等众多农民英雄形象。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少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闯将,勇猛善战。崇祯八年(1635年)荥阳大会时,力解张献忠与老回回战略上的分歧,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联合作战方案,将农民军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出击,另一路往来策应。次年继高迎祥为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败于潼关,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雒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由郧阳、均州突围进入河南。面对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情况,采纳李岩“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占襄阳,初建农民政权。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制历书、封功臣,开科取士。不久即进军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因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以至被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打败,退出北京。率军转战河南、陕西等地。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姚雪垠著。描写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崇祯十一年冬,明王朝在潼关南原一带设伏重兵,妄图一举将起义军歼灭。经过殊死血战,李自成和一部分义军将士冲出重围,深入商洛山区腹地重整旗鼓。起义军经受住了瘟疫流行、官军围剿等各种严峻考验,通过上下同心协力,内平叛乱,外抗强敌,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还联络假降朝廷的张献忠重举义旗,终于取得了商洛保卫战等重大胜利。之后,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挥师中原,取洛阳,杀福王,大捷朱仙镇,直逼开封,奠定了起义军最后胜利的基础。小说以宏大的规模、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构思,生动地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出封建王朝急剧崩溃的必然性,以及农民起义归于失败的阶级局限与历史局限。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突出地塑造了李自成、刘宗敏、张献忠等农民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对崇祯皇帝、杨嗣昌等反面人物也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刻画。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对明朝末年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俗画面的描绘尤为生动。是“五四”以来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五卷,前三卷已分别于1963、1977、1981年出版。其中第二卷获1983年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米脂县人。本名鸿基,十三岁时改为自成。少年时代曾为地主牧羊。一度当过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参加陕北农民起义,先后随王左桂、张存孟、高迎祥与明军作战,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崇祯八年(1635)正月,在十三家、七十二营召开的荥阳大会上提出分兵定向的方案,威望日益提高。次年七月,高迎祥在周至被俘牺牲后,被推为闯王,率部转战于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崇祯十一年(1638)兵败潼关,隐于商洛。次年出山再战,后突入河南,宣传“均田免粮”的口号,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对明王朝形成巨大的威胁。初步建立各级政权机构。九月,在豫西大败兵部尚书孙传庭,击毙官军四万余人。十月攻克潼关,重返关中,以西安为根据地,势力扩大到甘肃、青海地区。次年(1644)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政权机构的建设;在经济上,推行“割富济贫”的政策;在军事上,实行论功授爵的制度。不久,分兵两路,向北京进发。三月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敌对势力的联合夹击下,被迫撤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永昌二年(1645)四月,在河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今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初为银川驿卒。崇祯元年(1628年),参加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英勇善战,后被军中推为“闯王”。十一年(1638年)在潼关(今陕西潼关)遭明军伏击,仅率10余人逃到商洛山(今陕西、河南边境)中。次年,又树义旗。十三年(1640年),率50余骑从四川奉节(今重庆奉节)突围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队伍迅速发展到百万人。后攻克重镇洛阳,胜明军于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今湖北襄阳)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制定了“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京师”推翻明朝的战略方针。随后亲率大军北上,取得汝州(今河南临汝)之战胜利,并乘胜攻占西安。次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年号永昌。接着挥师北上,三月十九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由于农民军骄傲轻敌,迎战失利,被迫退出北京,转战于豫、陕一带。自成后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