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陵

宋寇准的五言绝句: “燕有情还至,花无主乱开。杜陵人不见,夜月自徘徊。”杜陵在长安东南,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是为杜陵。杜陵东南十余里为许后葬处,称少陵。唐杜甫居此,故自称杜陵布衣和少陵野老。寇准诗前两句显然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有意境上的联系,花开无主,有情燕归,而饱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却没有回来,难怪诗人要在月夜独自徘徊了。


杜陵

汉宣帝刘询坟墓。位于陕西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镇南、长安县大兆乡东伍村东北。《三辅黄图》: “帝在民间时,好游户、杜间,故葬此。”宣帝元康元年(前65),始在这里建陵。以此地为上杜,故名杜陵。为追求陵墓豪华,曾仿效武帝茂陵形制。现存杜陵状如覆斗,即梯形六面体,顶平,高约32、每边长120米。陵南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宣帝杜陵”碑尚存。

杜陵

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在长安县的东伍村北杜原上。原来是秦代设置的杜县。汉宣帝晚年生活奢侈,陵墓建制也追求上层,公元前65年(汉元康元年)在杜原地区营建庞大的陵墓。
墓冢高32米,每边长120米,形似覆斗,顶部平整。在陵冢南侧有清代祭祀石碑十余块,已大多字迹不清,只有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汉宣帝杜陵”一碑字迹尚可辨认。宣帝陵周围十余里范围还有许多皇后陵墓和众多陪葬墓。1988年1月杜陵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长安县杜陵管会管委会 邮编:710100
电话:86-29-85879478

杜陵

战国时楚邑(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周赧王二年(前313年)秦楚在此大战,楚大败。

杜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南郊杜陵原上,西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陵墓。《汉书·元帝本纪》载,初元元年(前48)春正月,孝宣皇帝葬杜陵。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430米。墙夯筑,基宽8米。四面正中各辟一门。寝园位于陵园东南,有寝殿和便殿两大组建筑。今存陵园、寝园遗址。陵墓居于陵园中央,封土覆斗形,底部边长175米,顶部边长50米,高29米。四面正中各有羡道通向地宫。陪葬墓现有封土者62座,分布于杜陵东北、东南和北部。有明清立石碑十三个。杜陵是西汉诸帝陵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杜陵古为杜柏国地,本名杜原,亦名鸿固原,系一高地,潏、浐两河流经于此。汉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及即帝位,遂于此卜择陵地,建造陵园,因名杜陵,原改称杜陵原。唐时为游览胜地,李白有《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陵东南有汉宣帝皇后陵墓,因其规制小于杜陵,唐人称之为“少陵”。杜甫于天宝十三载(754)曾卜居于杜陵、少陵附近,故自号少陵,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陵野老、少陵野老。白居易有《杜陵叟》诗,写元和四年(809)杜陵一带人民灾难困苦。

杜陵

亦称杜陵县。汉宣帝刘询杜陵的陵邑。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县)。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杜陵邑在杜陵西北五里,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缪家寨村以南。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约500米。据《汉书·地理志》称有人口三万户,且多达官、显贵、豪富、巨商。西晋时改杜陵县为杜城县,北魏改名杜县,北周撤销杜县。

杜陵

西汉宣帝刘询的墓葬。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12.5千米的东伍村北鸿固原上。这里原为秦代设置的杜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春,在杜原上建置陵墓,因而改杜县为杜陵县即杜陵邑。《咸宁县志》载:“杜陵之制正方,每方二十步,据地方十亩,四面去陵十余步,皆有观阙基址。其东西数千步,陪葬数十冢,大小不等,其北里许,乱冢百余。自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延亘,高原之上,累累皆是,但不知名耳。”现在的杜陵,形如覆斗,顶部平整,四棱角斜线分明,高约30米,每边长约120米,其南侧有清代祭祀碑石10多块,多因风雨剥蚀,字迹不清。该陵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