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84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新疆吐鲁番东北。为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所建的石窟。洞窟建于南北朝末期至元代。壁画大部分残毁,但现存部分仍很丰富。内容以大立佛为主,有西方净土变、文殊等。在石窟中可看出各民族的人物及服饰,说明历史上各民族间的亲密关系。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50公里处。“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装饰之所。洞窟始凿于南北朝,迄于元代,系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现已编号的洞窟77个。其中部分窟室建有殿堂、佛台,有供僧侣坐禅的毗诃罗窟、供礼佛的支提窟、珍藏高僧舍利的隐窟及僧房。洞窟以长方形纵券顶窟为最多。也有横券顶、穹窿顶、套头顶。洞窟壁画大部分残毁,但内容仍相当丰富。第18窟隧道平棊顶尚存北朝时期绘画。采用石青、石绿、白等冷色,淡雅肃穆。在九世纪中叶以后回鹘壁画中,多为佛本行经变故事,以15、18、31、33、38、42号窟最有代表性。画中央为近3米高、身披红色褊衫的立佛,佩环钏璎珞,手施各种印记,脚着草鞋,踏盛开莲花。周围绕以天部、菩萨、比丘、婆罗门、国王等形象。33窟残存涅槃经变中举哀弟子和举哀比丘图,形象生动,为艺术珍品。在十世纪末或十一世纪初的壁画中,出现了“西方净土变”等故事。绘有楼阁、池水、莲花、伎乐等形象。16窟的伎乐图,线条流畅,晕染得当,肌肉丰满,是一幅精美作品,对研究古代新疆音乐、舞蹈很有价值。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中国新疆景点。位于新疆吐鲁番市火焰山沟谷中,沟谷两岸,陡壁峭立,在沟西的崖壁上,或就崖开凿,或依崖垒砌,一个个洞窟整齐栉比,已编号的洞窟有77个,其中保留壁画的4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200 m2。现存较早的洞窟大约是公元6世纪遗存,直至13世纪,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重地。最繁荣时期是9世纪中叶,这里成为回鹘国王的王家贵族寺院,因而回鹘壁画中,数量最多且最具特色的是以大型立佛为中心的佛本行经变故事画,在第15、18、31、33、38、42号窟中最具代表性。也有西方净土变故事画,绘有楼阁、池水、莲花、游鸭、伎乐等。这是10世纪末11世纪初的壁画。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