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桓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桓温312—373东晋大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初任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永和三年(347年),率军入蜀,灭成汉,声威大振。永和十年(354年),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前秦苻健军,直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前秦都城,今陕西西安),退返襄阳(今湖北襄樊)。永和十二年(356年),率军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太和四年(369年),率步骑五万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截断晋军粮道,被迫退军。三次北伐,终未成功。回朝后,控制朝政,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未几死。 桓温312—373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 人,父宣城太守桓彝。温豪爽有风度,姿貌甚伟。15岁时,父彝被江播等人杀害,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18岁,江播已死,其子彪兄弟三人居丧。温诈称吊丧,进庐杀死江彪,并追杀二弟,时人称之。尚明帝女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庾翼死,以温为都督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永和二年(346)温率众西伐,灭成汉。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桓温率步骑四万,一直打到关中,在蓝田大败前秦军队,进军灞上。关中父老持牛酒欢迎晋军,老年人流着泪说: “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官军!”因前秦坚壁清野。晋军乏食,被迫退兵。永和十二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攻占了洛阳。温向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帝皇及达官贵人均偏安江南,不愿北还。其后桓温回师,洛阳又被前燕攻占。太和四年 (369),温第三次北伐,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而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晋军粮道,温只得退兵。晋军在退兵途中遭到前燕骑兵追击,死三万余人 温因北伐失败,名实锐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太和六年,温乃废晋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遂专擅朝政。后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 。宁康元年 (373),温病死。以其弟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三州诸军事,杨、豫二州刺史。 桓温312—373东晋名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明帝婿。穆帝时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重兵。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威名大震。先后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太和四年(369年)三次北伐,曾入关中,下洛阳,攻前燕,均因军粮不继而退。太和六年(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制朝政,旋病故。 桓温312~373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二年(346)率兵西伐,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进,连败前秦军。十二年,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二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而战,大败姚军、收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史。率兵五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咸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桓温312~373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微怀远西)人。字元子。明帝婿。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北伐, 在兰田大败前秦军队,进军至长安附近的灞上。关中人民听说晋军到来, 争持牛酒欢迎,有的老年人感泣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卒因军粮不济,被迫退军。以后他又两次北伐, 均以失败告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