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氾胜之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氾胜之书农学著作。西汉氾胜之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氾胜之》十八篇”,列入农家类。后世称《氾胜之书》。原书约佚于宋代。今存马国翰、洪颐煊等人辑本。马辑本辑自《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分上下2卷,上卷包括《耕田》、《收种》、《种谷》、《区种法》、《黍穄》、《大豆》、《小豆》、《麻子》、《种麻》、《大小麦》、《种稻》、《种稗》12篇; 下卷包括《种瓜》、《种瓠》、《种芋》、《种桑》、《杂篇上》、《杂篇下》6篇。书中提出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等耕作原则,叙述了选种、播种、收获、储种等方法。其中主要总结黄河流域和关中一带的生产经验,而有些方面却具有普遍意义。 112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撰。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后半期写成。全书原是18篇2卷。现存的3千多字主要是靠《齐民要术》的引证而保存下来的。本书内容包括:耕作原理、禾、黍、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稗、大豆、小豆、麻、枲、瓠、芋、桑等13种作物的栽培方法。书中还记载了古代的区种法、溲种技术等。从内容上可看出汉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该书为我国传统的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奠定了基础。 《氾胜之书》Fan Shengzhi’s Works OnAgriculture西汉时代的一部著名农书。《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称作《氾胜之十八篇》。从《隋书·经籍志》始增一“书”字,此后通称《氾胜之书》。 各种版本《氾胜之书》书影 氾胜之书古代农学专著。汉氾胜之撰。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山东曹县人。他本姓凡氏,遭秦乱,而避地于氾水,因而改姓“氾”。汉成帝(前33一前7年在位)时,曾经任议郎。又在京城西安的三辅地区指导过农业生产,成绩卓著。由此被擢升为御使。 《氾胜之书》Works of Fan Shengzhi西汉时的著名农书。氾胜之撰。作者系中国汉代杰出农学家。他的祖先原姓凡,因秦末避乱至氾水流域,故改姓“氾”,是今山东曹县一带人,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汉成帝时被举荐到朝廷任议郎,曾在三辅地区(今陕西关中平原)指导农业生产,提倡种麦,取得卓越成绩,后升为御史。很熟悉关中地区的农业,注意学习和总结农民的经验,并以之指导生产。他因著了农学名著《氾胜之书》而名闻当时和后世。成书约公元前1世纪后期。《汉书·艺文志》载称《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所称。原书在宋代已佚,清代有三种辑本,1949年以后有《氾胜之书辑释》、《氾胜之书今释》两种辑本,均从《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约有3 500字。在现存的部分内容中,最突出的是区田法和溲种法,其他如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种芋法、穗选法、桑树截干法、稻田水温控制调节法等,总结和反映了2 000多年前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 氾胜之书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氾胜之书》中国西汉时期农书。作者氾胜之,原书名《氾胜之》。一称《种植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专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期。《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氾胜之书》18篇。现存从《齐民要术》中辑录的《氾胜之书》3500多字,主要介绍了耕作总原则和麦、禾、黍、豆、麻、芋、桑等13种作物栽培技术。该书反映了中国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成就。其中关于区田法、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以及复种、轮作、间作和混作的记载在中国都是最早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氾胜之书》西汉时期氾胜之的重要农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为《氾胜之》18篇,今名是后世的通称。氾胜之,汉成帝时(前32年~前7年)为议郎,大概为今山东曹县人。他在陕西关中地区教民耕作,获得成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该书是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书中提出了北方地区耕作的基本原则为“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对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及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均有论述。其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的栽培技术,对区田法的耕作要领及功用记述甚详。书中提到的溲种法、穗选法、稻田调节水温法、桑苗截干法及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等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氾胜之书》在汉代已颇享赞誉,但后来佚失。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征引。清人洪顾煊辑佚本较为精审。今人石声汉的《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的《氾胜之书辑释》均值参考。 氾胜之书书名。西汉氾水(今曹县)人氾胜之撰,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后期。《汉书·艺文志》载称《氾胜之十八篇》,后世通称《氾胜之书》。原书已佚,现有辑佚本,由后人从《齐民要术》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此书总结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书中将作物栽培作为一个整体,提出“趣时(及时耕作)、和土(土地的利用和改良),务粪(施肥)泽(保墒灌溉)、早锄(及时中耕除草)早获(及时收获)”六个保丰收的基本环节,还总结了十几种作物栽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田法(小面积耕作高产方法)和溲种法(在种子上粘一层粪壳作为种肥)。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干法等,都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