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戈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泰戈尔1861—1941Taige'er,Rabindranath Tagore

印度近代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诗人和宗教改革家。兄妹也多热心于社会改革和文学事业,而且颇有成就。他的家庭是加尔各答市的一个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文艺活动。泰戈尔从小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七、八岁时便开始练习写诗,14岁时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6岁时发表长诗《诗人的故事》。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学习法律。但因非其所好,便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至1901年间,他到乡村管理祖传的田产。在此,他接触并了解了农村生活,写了一系列表达爱国精神的故事诗和近70篇反帝反封建的优美的短篇小说。其中《河边的台阶》(1884)、《弃绝》(1892)、《摩诃摩耶》(1892)等短篇小说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以及种姓制度给妇女造成的悲惨命运。1901年,泰戈尔在孟加拉博普尔附近的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印度国际大学。
1905年后,印度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民族运动。泰戈尔投身于此,写了许多激发人民爱国热情的歌曲。但不久他与运动的领袖们产生分歧,便退居乡间,过着脱离现实斗争的退隐式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这一时期,他连续发表了《小沙子》(1903)、《沉船》(1906)、《戈拉》(1907~1909)、《家庭与世界》(1916)、《四个人》(1916)、《最后的诗篇》(1929)等中长篇小说,14篇短篇小说和包括《暗室之王》(1909)、《邮局》(1911)在内的十多个剧本。同时,他还把以前诗集中的诗有选择地译成英文,编写成诗集《吉檀迦利》(1912)在英国出版,引起了西方文学界的震动。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和《飞鸟集》(1916)也陆续在英国出版。这些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优美的诗篇,反映了泰戈尔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高度成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泰戈尔应邀访问了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许多国家。他在这些国家发表演说,谴责当时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反对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政策。1919年,英国人开枪打死了一千多印度平民,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十分气愤,写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当他离开北京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外,我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了。”1930年他访问了苏联,对苏联创办的社会主义的新社会表示了很大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他谴责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政策。他的后期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政治抒情诗,突出了反对侵略战争、呼吁民族解放的主题。另外还有剧本《摩克多塔拉》(1922)、《红夹竹桃》(1926)以及大量散文、书信、演讲等。
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逝世,享年80岁。他一生共写下了50多部诗集、30余种散文著作、12部中长篇小说、近100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2000多幅画、2000多首歌曲以及大量的理论、学术著作。他的丰富而多样的创作是东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泰戈尔1861—1941Taigeer

印度近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其父是哲学家、诗人、宗教改革者。泰戈尔的兄弟姊妹中也多是哲学家、剧作家、音乐家。他就是在这样和谐又有很深的文化教养的家庭中长大的。泰戈尔从少年时代起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在1875年发表时, 年仅14岁。1878年他赴英国学法律,但不感兴趣,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泰戈尔兴趣广博、多才多艺,共写诗集50多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8篇,剧本20多部,以及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 500余幅画,谱写了许多歌曲。泰戈尔的诗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 而且从形式上突破了印度诗歌传统和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诗集《吉檀伽利》是其代表作。诗集赞颂人生,讴歌童心,藐视权势,不畏强暴;有憧憬未来,与人民共同分担忧患的诗;有不惜焚烧自己生命,追求光明理想的诗。有的诗描画了多采丰姿的大自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有的诗语言简净,富于哲理,发人深省。这部诗集为泰戈尔赢得了世界荣誉, 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泰戈尔的小说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同诗歌一样以鲜明的爱憎反映当时社会上的许多重大问题, 如正面描写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泡影》,揭露印度种姓制的《素芭》,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摩诃摩耶》、《笔记本》、《法官》、《献祭》等。他的中、长篇小说, 或是表现封建道德规范和新的民主思潮的冲突,如 《小沙子》、《沉船》;或是描写没落的封建世家与资产阶级暴发户之间的矛盾,如 《纠纷》;著名的长篇小说《戈拉》,不仅塑造了一个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有胆有识的战士戈拉的形象, 歌颂了新印度教派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 而且批判了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泰戈尔的诗歌,小说,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充满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泰戈尔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 1961年为了纪念他诞辰一百年,我国又出版了10卷本的《泰戈尔作品集》。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1941年逝世。泰戈尔从小就在文学、音乐、戏剧环境的熏陶中长大,幼年时代就登台演出,直至75岁高龄还粉墨登场。他一生创作了40部戏剧,包括歌剧、诗剧、舞剧、悲剧、喜剧、正剧、神话剧和宫廷剧。他在学习和继承印度的戏剧传统、汲取欧洲戏剧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音乐、舞蹈、诗歌、话剧浑然一体的戏剧形式。作品既有诗情画意,又有深刻哲理。他创造的舞台形象,在印度戏剧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取材于神话的《齐德拉》,有象征意义深刻的《国王》和《邮局》,还有诗体悲剧 《国王与王后》等。泰戈尔的作品反映了东方戏剧的神韵,注重诗情和写意,不具体分幕、场。他在思想上反对西方的物欲主义,在风格上往往是宫廷剧、哲理剧和政治剧相结合。他发扬了东方戏剧的传统,又借用西方戏剧因素,为东方戏剧走向现代做出了贡献。


泰戈尔

全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伟大诗人和作家。他出生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富有而又开明的地主家庭。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爱好文艺和关心社会问题。1878年曾留学英国,但不久即归。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的作品主要是指1890年到1901年间创作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故事诗和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其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末叶半封建、殖民地的印度社会现实。多数作品是以反对封建主义,也有不少作品是以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为主题的,如 《太阳与乌云》等。其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涉及到当时印度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艺术上,这些小说结构单纯,语言精练生动,具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清新朴素的艺术风格。
20世纪初到20年代,是泰戈尔一生创作中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这时他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和诗歌。长篇小说有《小砂子》、《沉船》、《戈拉》等,其中以 《戈拉》最为著名。这一时期,著名的诗集有 《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等,其中用英文出版的 《吉檀迦利》 引起西方的注意,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哲理诗集,共103首,它的意思是奉献,其中的诗歌都是奉献给诗人心目中的神。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泰戈尔的创作后期。这个时期的创作最有影响的是诗歌和散文。散文比较著名的有 《在中国的谈话》和《俄罗斯书简》。诗歌中最突出、也最能代表他后期思想倾向的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集在 《非洲集》、《边沿集》、《生辰集》等诗集中。
在他长达6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总共写下了50多部诗集、30多种剧本、12部长、中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30几种散文著作,以及有关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历史、宗教和科学等方面的论著; 此外,他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2000多幅画。泰戈尔为印度近代文学的发展和提高印度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泰戈尔像

泰戈尔1861—1941Rabindranath Tagore

印度作家、诗人。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文学,关心社会问题。一生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和20多个剧本。还写了大量的文学、哲学论文、回忆录、游记和书简等。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短篇小说《摩诃摩耶》、《是活着,还是死了?》,中、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两姊妹》等。其作品反映了印度民族的悲惨命运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抨击了罪恶的殖民主义统治和黑暗的封建制度,歌颂为祖国自由而奋斗的爱国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他用孟加拉语进行创作,又把自己的许多诗作译成英语。其创作为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1861~1941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等,剧本《红夹竹桃》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和许多中短篇小说。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00多部小说,20多部剧本,此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并创作了很多幅画和歌曲。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英译本,于1913年出版并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他所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描写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为人们所喜爱。他的丰硕创作成果对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泰戈尔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广泛的体育爱好,喜欢摔跤、爬山、打猎,游泳更是他长期坚持的锻炼项目。此外,还长期坚持冷水浴,从青年时至晚年,从未间断过。强健的身体保证了泰戈尔一生以旺盛的精力奋笔耕耘,并取得巨大成就。年近70岁时,仍有精力从事美术创作。他的画曾在许多国家展出,获得广泛赞扬。

泰戈尔1861—1941Rabindranath Tagove

印度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梵社的重要领导之一。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地主家庭,属婆罗门种姓。早年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于1880年回国从事文学和社会活动。主要哲学著作有《生命的宗教》 (Sadhana,1914)、 《论人格》 (1921)、 《人的宗教》(1913)等。他认为人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有限人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满足肉体的需要,他称有限人格为“自然的人”或“物质的人”。“无限人格”即人内在的精神性或神性。它是宇宙最高本体——梵或神在人身上的显现。他继承古代吠檀多“梵我同一”的思想,认为人与宇宙即大自然在精神本质上是统一协调的。由此他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在感情和行动上去亲证这种伟大的和谐”(《人生的实现》伦敦,1947年版,第1章)。他强调通过爱去实现和谐的人生目标,他说:“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都在于‘爱’,爱的别名就是‘包容一切’。正是这种容纳力,这种生命的渗透力,才使人类灵魂的气息与弥漫于万物中的精神结合起来。”(同上书)泰戈尔反对古代宗教中的悲观厌世思想,主张人必须积极行动,努力工作。他说:“灵魂是在行动中找到它的自由。”(《人生的实现》伦敦,1947年版,第6章)“没有欢乐的行动,这不是行动,而没有行动的欢乐,也全然不是欢乐。行动必然是欢乐的行动”(同上书)。

泰戈尔

泰戈尔 (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出生在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从小热爱文学,关心社会问题。一生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篇和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和20多个剧本。曾留学英国。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早年即开始写诗,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标志着他的天才臻于成熟,其中包括一些他最著名的诗篇。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 《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 《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 《金帆船》、《收获船》、《梦幻集》、《刹那集》 和 《奉献集》 以及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 《沉船》 和 《戈拉》 为其长篇代表作。发表于1912年的抒情诗集 《吉檀迦利》 是他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该集的英译本为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也带有神秘色彩和哀伤情调。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作家冰心将他的 《新月集》、《飞鸟集》 等译成汉语,流传甚广。他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 《人民的意志》 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曾参与过大量社会活动,1924年创办国际大学。泰戈尔对英帝国主义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和种族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对印度的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一受过东西方文化熏染的家庭。父为著名哲学家与宗教改革家。兄妹14人,泰戈尔最幼。14岁时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去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回国后相继出版情诗集《暮歌》、《晨歌》及戏剧《蚁垤仙人的天才》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1890年发表的诗集《心中的向往》,标志着其艺术上日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因素的增长。叙事诗《两亩地》及短篇小说《乌云和太阳》、《素芭》、《摩诃摩耶》、《献祭》等作品,描写殖民当局的专横恣肆、地主的贪婪暴虐、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包办婚姻、寡妇殉葬等吃人恶习,具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意识,成为其早期代表作。20世纪初,他积极参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发表了许多革命诗歌和中、长篇小说。其中,19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戈拉》以19世纪后期印度社会为背景,描写爱国知识青年戈拉笃信宗教,维护封建种姓制度,后经下乡旅行和社会调查,终于认识到它们的危害,决心抛弃偏见,献身于印度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该作反映了印度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矛盾,歌颂了戈拉等青年爱国者追求民族解放的探索精神与实践斗争,批判了束缚他们的传统思想,为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优秀代表作。另一长篇小说《沉船》(1906),通过大学生梅罗西的爱情悲剧,揭示自由婚姻与封建制度的冲突,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印度民族革命斗争进入低潮以后,泰戈尔曾回乡隐居,但其追求民族独立的理想更加坚定。在妻儿及父亲相继死去的忧伤之际,创作了著名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意为“献诗”)以孟加拉宗教颂诗形式表达其泛神论与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该书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此前后,另写有《金帆集》、《故事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著名诗集。英人于1919年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后,他退还英王赐封的爵士称号,号召人民起来抗议殖民者的暴行。此后曾遍访中国、苏联及南亚各国,写了许多政论及文学作品。最后以80岁高龄在故乡逝世。一生创作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个剧本、大量论著及绘画、音乐作品,为印度近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泰戈尔

印度作家。1861年5月7日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婆罗门地主家庭。1878年赴英国攻读法律,研习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884年,参加“梵社”。1901年在桑蒂尼克坦创办小学,1921年成为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桑蒂尼克坦国际大学。1919年抛弃英国政府授予的爵位和特权,抗议阿姆利则惨案。1924年来中国,1930年到苏联。从16岁发表长诗《诗人的故事》起到逝世,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戏剧,3000余首歌曲及有关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等论著。60岁开始学画,流传于世的约1500余幅。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1941年8月7日在加尔各答去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