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狂人日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35 狂人日记鲁迅所著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写于1918年4月,同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后收入《呐喊》小说集。它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鲜明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最勇猛地抨击封建宗法制度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他20多年前曾把象征封建思想观念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招致种种迫害,这使他认清了 “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的历史不过都是“吃人”的历史。他劝转大哥和别人放弃“吃人”的思想,呼吁“救救孩子”,免于被吃或成为吃人的人。它以日记体形式,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内容忧忿深广,艺术新颖别致,迥异于传统的小说,表现了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创作精神。 狂人日记短篇小说。鲁迅作。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短篇小说。果戈理作。1835年发表。小公务员波普里希钦一生为部长大人服务,削了无数枝鹅毛笔。他原以为部长大人具有崇高廉洁的品德,后来却发现“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被这些“大人”霸占去了。他痛苦地质问“为什么要分成许多等级”,终至发狂,受到残酷迫害。小说以荒诞的形式,揭露俄国官僚等级制度,鞭挞当时俄国社会中极端不平等现象。对“小人物”表示了深切同情。 狂人日记鲁迅著。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者首次使用“鲁迅”笔名。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批判封建主义制度和道德的宣战书。作品通过“狂人”形象的塑造,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狂人是一个迫害狂病患者,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有一定文化,但他心理变态、感觉过敏,时刻以为别人都想吃他。在日记中,他以超越常人的思维,无所顾及地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用他的独特视角观察、分析当时的社会。他说,中国的历史表面上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实际上“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的人,“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但在吃人前,总要讲道理,说明吃人的理由。几千年的吃人历史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然而“从来如此,便对么?”文章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表现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决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