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玄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2 玄学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辩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粗疏的神学体系。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的凶险,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玄学发展经历几个阶段: 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提出 “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并通过有无、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范畴,从多方面加以论证,以立其说。还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这一派影响很大。与之同时的还有嵇康、阮籍等,主张“法自然而为化”(阮籍《通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裴頠则反对“以无为本”,著《崇有论》,主张以有为本;魏晋之际向秀、郭象注《庄子》,也主张名教与自然一致,但认为万物不能从无生出,也不能从固定之有生出,而是“独化”、“自生”,“夫造物者有邪?无邪?无邪,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庄子·齐物论注》)所以,万物都是“块然而自生耳”(同上)“独生而无所资籍”(同上《庚桑楚注》)。向、郭二人把玄学推向高潮;东晋时,佛教般若学传入,学佛者多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经,随着佛教的兴盛,玄学便逐渐衰微。 玄学xuanxue魏晋时代兴起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是否定汉代经学传统的,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新思潮。它以《老子》、《庄子》、《周易》三书为经典著作,称为“三玄”。玄学家从不同角度反对经学传统,可以分为三派:玄理派、清谈派、狂放派。玄理派以何晏、王弼、裴頠、欧阳建、郭象等人为代表,他们认真研究哲学问题,讨论贵无和崇有、言与意、宇宙本体等理论问题,对哲学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清谈派以王衍为代表,不深入研究理论问题,也不认真处理事务,整天清谈,以至误国。狂放派主张任自然,随心所欲,反对汉代繁文褥节,反对礼教,结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自由化。他们经常聚会狂饮,常有被世俗认为极端荒诞的行为。这一派名士很多,最著名的有“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整个玄学思潮是在经学长期束缚下冲出来的,对于僵化的经学传统来说,是一种解放思潮。但它是另一极端,也不符合社会需要,不久沉寂,再不重现。 玄学魏晋时期主要哲学思潮。“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时人奉《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故名。魏正始年间,何晏以老释儒,倡导玄风;王弼援道入儒,阐发天人新义。后阮籍、嵇康学尚老庄,非薄名教,开“竹林”放达之风。裴頠著《崇有论》,形成异端学派。向秀、郭象注《庄子》,发明奇趣,创独化说,明“内圣外王之道”。东晋张湛吸收佛学思想,开始玄佛合流。僧肇则进一步推进合流,独创中国化的般若空宗体系。至此,玄风渐衰而佛学日盛。 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故名。主要探讨哲学本体和道德哲学问题,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辩形式。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援老入儒”,主张“贵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创贵无论体系,提出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一系列范畴,并在伦理思想上提出“名教”(伦理纲常)出于“自然”的命题。与何、王同时的阮籍、嵇康主张“自然”、“无为”,在伦理思想上提出“法自然而为化”(阮籍《通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裴頠反对“以无为本”,认为“始生者自生也”,“济有者皆有”(《崇有论》),形成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崇有论”。其后,魏晋之际向秀和晋郭象注《庄子》,认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块然而自生”,“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大宗师注》),提出了兼容贵无论和崇有论思想的“独化”说。在伦理思想上,提出名教即“自然”,“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庄子注》出,玄风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晋书·郭象传》)。玄学家崇尚清谈,其流弊至于“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埤经实之贤。” (裴頠《崇有论》)他们空谈虚无,不务实事,当时就受到裴頠、欧阳建等人的反对。东晋时,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提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列子注序》),显然受佛学之影响。后来学者和佛教徒大都用玄学理论翻译和解释佛教各派的经说。加上统治者也着力提倡玄佛合流,随着佛教的兴起,玄学逐渐为佛学所代替。 玄学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主要哲学、文化思潮。主要研究“三玄”: 《周易》、《老子》、《庄子》,即用道家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在形式上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笺注; 在内容上否定了两汉“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粗俗的目的论,采用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无体用、本末、一多、意言、动静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赋予了新的涵义。其思想根源可上溯到王充,仲长统等提倡的道家“天道无为”、“思老氏之玄虚”。创始者为王弼、何晏。他们提出“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其后阮籍、嵇康也主张“自然无为”,向秀、郭象也认为各教和自然一致。向秀的《应子注》经郭象述而广之,玄风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玄学崇尚清谈,不务实事,当时就受到裴顾等人反对。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渐趋合流。南北朝时期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主要是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玄学家多为当时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玄学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魏正始年间,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注《老》、《易》,皆提倡“贵无”,认为名教(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魏晋之际向秀和晋郭象注《庄子》,也认为名教与自然一致。但认为“无不能生有”,“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裴頠作《崇有论》,更明显的与“贵无”学说对立。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受佛学影响,而佛教般若学各宗,则大多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