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

1949年初,皖北地区人民仍面临严重兵灾、水灾,在城镇,大批贫民和失业工人亟待救济。为此,政府采取了紧急救济措施。由于淮北为淮海战役主战场,兵灾十分严重。据淮海战役中碾庄、双堆集、萧(县)宿(县)永(城)三个主战场统计,全部毁于战火的大小村庄1036个,房屋7万余间,牲畜1万余头。灾民33656户,19.3万余人。连同境内其他战场,淮北全区受战争灾害的灾民共30余万人。时值隆冬,灾民无衣无食,无处栖宿。江淮军区及江淮行署在灾区发放紧急救济粮款。至1949年4月中旬,共发放三批救济粮,计3000万斤。灾民领粮一等户250斤,二等户180斤,三等户140斤。
1949年夏秋至1950年,全省连续遭受洪涝灾害,皖南行署及皖北行署分别发放大批紧急救济粮款,使全省农村贫困户45万余人得以维持基本生活,并逐步生产自给。1953年,全省21万余渔民、船民生活受困,其中4万余人贫病交逼。各地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救济。
1949年春夏,政府接管城市后,采取救济与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方针,对大批城市贫民和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对无劳力或缺劳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给者,给予常年救济,对参加生产仍不能自给者,给予临时救济。1950年,芜湖市一次发放救济粮3万斤,重点救济1645户,11384人。1952年底,全省城市贫民和失业工人计27888户,83665人。共发放各种社会救济费239亿元,其中农村救济费95亿元,城市救济费83亿元,其他救济费61亿元(当时人民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