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瑞典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又称 “北欧学派” 或 “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林达尔、缪尔达尔、奥林、林德贝克,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弗瑞希、奥克鲁斯特等。瑞典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在沿袭传统的一般均衡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一些新概念,并运用了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理论体系。此外,其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视。
瑞典学派所提出的主要理论有:
(1) 累积过程理论,把利息率分为货币利息率 (即市场利息率) 和自然利息率(即正常利息率),认为这两种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经济运行。如货币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将引起信用膨胀,投资超过储蓄以及物价上涨等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直至经济扩张到工资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进而使两种利息率相等,投资等于储蓄,物价水平稳定,经济恢复到平稳状态为止。反之,则会出现与此相反的累积性紧缩过程,直到工资和原料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两种利息率相等,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为止。据此,他们提出了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建议。
(2)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用部门结构和世界性通货膨胀传递机制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认为一国通货膨胀是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影响其开放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上升,促使其他非开放经济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向它 “看齐”。同时,由于工资水平较高,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困难,加之技术变革速度较快,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失业。对此,该理论主张实行 “收入指数化” (即使各种收入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让失业者得到救济和文化教育训练,实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对各国资源条件、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成本价格的国际绝对差等因素的分析,阐明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一国应出口运用本国丰饶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生产中需运用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造成各国生产要素均等化的倾向,使各国都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实际上,国际贸易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贸易各方有利的,只有在贸易双方的工业化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是互利的,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时,必须实行贸易管制和贸易保护政策。
(4)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 理论。该理论主张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仍然是私有制,只不过是在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同时,由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政策,即日常的生产和消费的决策权仍归私人或私营企业,而经济稳定、环境保护、公共消费、收入再分配等决策权则归政府掌握,由政府实施一系列旨在增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的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其所提倡的经济制度实质上是 “国有化”、“福利国家”、“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制度。
瑞典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虽然运用和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政策,实践证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但他们的某些方法和概念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之处,他们的某些理论,如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和对策,对说明开放性国家的经济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