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灭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2 神灭论南朝齐梁时范缜撰。文章对先秦以来形神关系争论作了历史性总结,从理论上驳倒了佛教的神不灭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神灭论理论基础。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正确命题,论证精神与形体是合一的,神表现为形的功能作用,不能离形而独立自存,“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刀刃与锋利比喻形神关系,提出“形之于用犹利之于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从而克服以薪火喻形神的局限,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对佛教神不灭论是沉重打击,达到古代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该文保存在《南史》、《梁书》的 《范缜传》中,后收入《弘明集》。 《神灭论》shenmielun中国南朝齐梁哲学家范缜唯物地论述形神关系的著作。《神灭论》针对佛教唯心主义所宣扬的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灵魂可以不灭的观点,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主张, 认为精神不能脱离开形体而存在, 有形体才有精神;并进一步把人的形体和其他物体的形体、死人的形体和活人的形体区分开来,认为精神是活人所独有的,从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为无神论思想作了科学的论证, 给予佛教唯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这本著作虽然还没有对精神现象作出完全科学的解释,还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关于形神关系的正确论述,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光辉的无神论文献。 神灭论南朝无神论著作。南朝齐梁时范缜著。范缜(约450—约515),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出身寒门庶族,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少学于刘瓛,勤学苦读,“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成为当时颇具名声的学者。先后仕齐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梁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初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发表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言论,退而论其理,著《神灭论》。“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梁书》《南史》)。并以不能“卖官取论”而拒绝劝诱。天监六年(507),梁武帝萧衍发动王公朝贵六十四人围攻《神灭论》,无以折其锋锐。表现了其为真理而斗争的不屈品格。《神灭论》为范缜保存至今的主要哲学论著。 神灭论南朝齐梁范缜著。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命题,并以刃利之喻,论证神随形灭而灭。发展了管子、桓谭、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后收入《梁书》、《弘明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