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尔伯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科尔伯格1927—1987Ke'erboge,L. Kohlberg,

美国心理学家。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以后在该校研究心理学。后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发生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年的道德问题, 以《10岁至16岁选择和思维的方法的发展》的论文,于1958年获博士学位。1962~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8年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儿童面向道德秩序的发展:道德思维发展的第一序列》(1963)、《道德性格和道德意识形态的发展》(1964)、《认知阶段和学前教育》(1966)、《儿童性别作用概念和态度的认知发展的分析》 (1966) 以及《早期教育: 认知发展的探讨》(1968)等。科尔伯格被誉为认知道德发展教育范围的中心人物。在这个领域中,他几乎进行了30年的研究工作。他所描述的道德思维的六个阶段是很有名的。这六个阶段分别是惩罚与奖励的定向、工具——相对论者定向、好孩子定向、“法律和秩序”定向、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定向和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等。50年代末,他设计了一套道德两难问题,为道德发展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科尔伯格

美国心理学家,以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闻名。生于1927年,卒于1987年。195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1961年在耶鲁大学任教,1962~1968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68~1987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授。1974年在哈佛大学建立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道德发展的哲学》(1981)、《道德发展的心理学》(1984)等。他继承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他用两难法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的研究,把儿童道德概念的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0~9岁,阶段一是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二是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习俗水平(9~15岁,阶段三是以人际和谐为准则,阶段四是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阶段五是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六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