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秧歌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秧歌剧民间小戏。来源于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而得名。后来与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民踩高跷、闹秧歌,载歌载舞。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以二小角色(小生、小旦)为主的秧歌剧,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和东北地区。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陕甘宁的文艺工作者到农村深入生活,向农民学习,掀起一场“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健康的形式、新颖的内容的新秧歌剧。如只有两个角色的《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等集体作词,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词编曲),以及人物较多、情节复杂的《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生产、学习、战斗的生活内容,在创作、表演等方面改变了过去旧秧歌中的只表演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的形式,而成为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周扬《论秧歌》,华北书店1944年版)。从而积累了经验,为新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秧歌剧的音乐大都来自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鼓吹乐的结合,《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秧歌剧的曲调,就是移植陕西地方戏曲“眉户戏”的唱腔加以改编而成。因此,也为我国音乐工作如何汲取旧民间音乐形式、创造新的民族音乐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秧歌剧秧歌剧是由北方流行秧歌演变发展而来的。秧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农村,是人们十分喜爱的民间歌舞。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配合政治任务的需要,在解放区掀起秧歌运动,利用民间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秧歌剧中国戏剧之一。是一种群众性的广场民间小戏。以陕北秧歌小戏为基础,与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发展而成为一种民间歌舞艺术,风格活泼轻快。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流行于陕北、东北等各抗日根据地。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