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竺法护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竺法护

西晋佛经翻译大家。祖籍月氏,本姓支,梵名昙摩罗刹(刹一作察),世居敦煌,8岁从竺高座出家,后即从师姓。法护早年受河西汉文化薰染,涉猎“六经”、百家诸说,学识渊博,因感当时佛教徒只重寺庙图像建造,轻大乘经典传译,故发心弘法,随师遍游西域各国,掌握了西域各国的36种语言文字,搜集了大量佛典原本,东归长安。武帝咸宁末,一度隐居,不久即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声名远播,各地僧俗来从学的达千余人。又来往于敦煌、长安、洛阳之间,随处译经。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到怀帝永嘉二年(308),译出了《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德经》等150余部经论,对早期大乘佛教各部类的一些主要经典基本上都有翻译,为大乘佛教各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法护因世居敦煌,化洽各处,时人又称之为“敦煌菩萨”。孙绰《道贤论》盛赞他“德居物宗”。晚年似居敦煌,据说以78岁高龄去世。法护弟子很多,以*竺法乘最为著名。

077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西晋僧人。祖籍月氏,世居敦煌。梵名昙摩罗刹。8岁依竺高座出家。博学强记,刻苦践行。通晓西域各国数十种语言文字。曾随师西游,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长安后译出150余部经论。曾一度隐居山中,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从学者千余人。曾游历各地,弘法译经,时人称为敦煌菩萨。所译经典种类繁多,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主要译著有《光赞般若经》、《贤劫经》、《正法华经》、《大衰经》等。助手及弟子主要有聂承远、道真、法乘、法首等。


042 竺法护约239—316

佛教翻译家。梵名昙摩罗刹。原籍月氏(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世居敦煌。8岁从竺高座出家,改姓竺,随师西游,通晓西域36种语言,获大量梵本经典,回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至怀帝永嘉二年(308),先后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译出《光赞般若经》、《贤劫经》、《正法华经》等159部,309卷经论。其中《正法华经》为最初全译本。由于他热心弘法,化洽各处,被后世盛赞为“德居物宗”。

竺法护

梵名达磨罗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侨民,原以支为姓,8岁依竺高座出家,从师姓竺。其生卒不详,约魏晋时代。他博闻强记,刻苦践行,因深感当时信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视西域大乘佛典的传译,便随师西游。他通晓西域36种语言文字,搜集了大量经典后回到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到怀帝永嘉二年(308年),译出150余部经论。晋武帝末年(274年),曾一度隐居山中,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各地僧俗从学者千余人。晚年行踪不详。终年78岁。因他世居敦煌,化洽各地,时人称“敦煌菩萨”。他的译本几乎包括了当时西域流行的要籍,有《般若》、《华严》、《涅槃》、《宝稆》诸经类,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

竺法护

世居敦煌的月氏侨民,魏晋时代人。通晓西域36种语言文字。随师西游,搜集到大量经典。266—308年,共译出150余部经论,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

竺法护Dharmaraksa

西晋高僧。祖籍月氏,世居敦煌,8岁出家,为沙门竺高座弟子。年轻时随师西游,通晓西域36国语言,搜集了大量经典原本带回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到怀帝永嘉二年(308年)译出经论159部、309卷,其中《正法华经》为最初全译本。由于他热心弘法,化洽各地,被后世盛赞为“德居物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4:51